骆宾王7岁写的咏鹅毫无情感,却能传诵至今,这是为何?

如题所述

《咏鹅》相信几乎任何上过小学的人都能背出来。很多人背得太好了,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永远也走不掉!这首唐诗,诗人可以背诵,是罗七岁时写的。看起来很简单,可以算是儿童诗。然而,这首儿童诗不同寻常。可以流传几千年,肯定有它的优点。那么这首诗有什么好呢?我们来复习一下原诗:唱鹅,王洛宾鹅,鹅,曲香向天歌。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面上;脚底泛红,拨动清水。有人说这首诗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工整多彩,所以写的真的很好。但其实如果只欣赏最后两句,是得不到其精华的,因为这句话毕竟是运用对仗技巧的结果。

唐代,在几乎所有文人都会写诗的环境下,儿童私塾启蒙教育以对仗开始。比如这里“白发”对“红掌”,“绿水”对“清波”,然后通过加词,最后一句加“飘”字,下一句用“拨”字,就变成了这句话。当然,不得不说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很有价值!然而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前两句。尤其是第一句“鹅鹅鹅”,为什么这么说?当你读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印象似乎很乱,不像诗的工整对仗。如果是成年人写的话,我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写这样的句子,但是一定会是五个字,这样跟下面就整齐了。但因为是孩子写的,显得幼稚,不太讲究对抗,从孩子的角度冲口而出是孩子看到鹅最主观的感受,纯粹是自然不做作。所以这句话如果细细品味,会显得幼稚,稚气,有特点。

 一个可爱的孩子写了这么生动的“诗”,是一个七岁孩子的“魔笔”。如果只注意下一句的整洁,似乎把一个无辜的孩子变成了没有敏捷的小大人。其次,“屈”这句话也纯粹是小孩子的腔调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鹅伸长脖子唱歌的样子!所以前两句,没有任何额外的技巧,纯粹是基于孩子的观察和理解,所以显得聪明。所以,这首诗能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能广为流传,并非没有道理。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唐代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是好诗,不管是谁写的,都会被认可,不会因为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被排挤和打压,这也说明唐代的诗歌鉴赏水平确实很高!

一位客人来到罗的家。对方听说他有才,就指着池塘里的鹅,让他写一首诗,所以这首诗是他看到真品时即兴创作的。普遍的共识是第一句是写鹅的声音,也是老师教的。但是你可以观察一下我们常用的拟声词,大部分都是两个字。比如我们用“哇”来形容鸡,用“吱”来形容老鼠。我们很少有三个、四个、五个字来模仿声音。那为什么罗宾不用三个而用两个呢?古代人写作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字,两个字就是一个字,三个字就可以变成一首诗。虽然我们在先秦时期也有两首诗,但自唐代以来就很少了。聪明的罗王于是在象声词“鹅”前加了一个名词“鹅”,这样这三个“鹅”就可以理解为:一只鹅叫起来像一只鹅。其实五言诗不是一句五个字,七言诗也不是一句七个字。唐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5
因为这就是天赋,他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而且家庭的熏陶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才能够创造出来这样的诗词。
第2个回答  2021-07-05
这是因为这首诗写的非常朗朗上口,而且也能够作为现代儿童的一种很好的读物。背起来也是让人觉得非常的灵动可爱,而且特别的流畅押韵。所以能够传诵至今。
第3个回答  2021-07-05
是因为这首诗的诗词比较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也比较脍炙人口,特别经典,所以才可以传诵至今。
第4个回答  2021-07-05
是因为这首诗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尽快的进入到诗歌文化的世界当中,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以及诗词的魅力,这首诗也是朗朗上口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