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如题所述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春秋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他的想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下去,影响了不少儒家弟子的行为。

这意味着,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普遍规律的,社会的成员,只有正确梳理好事物的发展顺序,才能够让所有的事件都按照正常的理由发展,这也最符合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作息,符合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一生以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它同时说明了只有明白这一条法则,社会建设的参与才会明白思想的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把自己的行动都落到实处,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实现最为稳健的发展。

儒家中的思想家荀子深刻地明白人的渺小,而在整个宇宙中,人不过是世界里的一颗灰尘,他明白事物的发展不是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他也明白苍生不是一两个人就说了算得,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它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哪怕时代的发展偶尔导致了暴君的产生,这些暴君的得意也并不会持续多久。

他的话同时是非常多的真正活在社会的人都会去做的事情,他们明白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历史要求的必然结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就是荀子作为思想大师的最基本的想法。这也告诉了众人,他们推崇思想家的理由,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只有能够脚踏实地地行动的,才是他们教给其他人的做人最基本的出发点,这也是生活追求幸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最本质的儒家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6

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许多观点十分犀利,有些还颇具现实主义,同时,因为其观点与儒家先贤孔孟观点在一些地方有较大的分歧,荀子在后世也是备受争议,甚至曾有一段时间不太受后世崇尚孔孟的儒家学追随者的认可,这也便是后话了。

这里来说说分歧。分歧在哪里呢?

除了比较明显的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以外,孟子、孔子的观点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意志之天对人命运的控制作用”,而荀子虽有些许言论有肯定意志之天的些许意味,但是他对放弃主观努力等待所自然“恩赐”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在荀子的眼里,“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天的发展规律,人有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命运不是天定,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被动等待所谓“自然恩赐”而不做任何努力,这才是不符合万物本性的思维。

也就是说,荀子指明“天道有常”,对传统的“君权天授”、“天定人事”等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而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确实有许多超前的观点,比如他提倡人们应该去主动了解自然规律,并且加以运用,这种思想就当时那个时代来说,是颜小二倾羡的了不得的远见。

1、孔孟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关于天命,孔子曾与自己的学生子夏谈论过人贫富贵贱,他指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明富贵、贫贱由“天”决定,生死、祸福,则由命决定。

而孟子也曾为了佐证自己的性善论,指出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反省,继而自我提高,回归“纯良”本质。

孟子的观点初一看确实没毛病,但后面孟子接着说了,人可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性地反省自己的错误,继而进一步精进,人这种理性自省的能力是“天”赋予的。他指出“莫非命也,顺受其命”,表明人的主观努力,包括理性自我检讨、自我纠正等等,都是为了让自己不去违背天命,继而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归宿。

也就是说,绕了一个圈子,孟子的观点中的“主观努力”,以及人拥有主观努力的能力,也是“天”赋予的,孟子的所谓“主观努力”,最终还是回到对天命的“圆满”上来。

由此,我们综合来看可知,孔孟对于“天命”的看法,有浓郁唯心意味

2、荀子自然观对孔孟思想中对天命之“唯心主义”的批判

在荀子的思想观点中,他明显不认可所谓“天命”,他更强调人应该去主观努力,颇有“人定胜天”的风采。

荀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要注意区分自然现象与人世变化之间的区别,不能把二者用“神秘”联系起来,毕竟二者发展都有各自的规律,某种程度上,不是谁绝对驾驭、绝对操控谁一说,于此,荀子提出,我们要做到“明于天人之分”。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荀子还进一步指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是荀子在说,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而废除冬季,地不会因为人们无法战胜长途跋涉而缩小面积。

荀子的比喻很形象,他突出了“天道无情”的事实,并以此对孔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进行激烈批判。

而后他又犀利指出,人世中的吉凶与社会发展的昌盛或混乱,和“天”没关系,这取决于维系自己小家的人、或者说维系“天下一家”的大人物。“大家”和“小家”是不是清明,与这个“家”中的人是不是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有关。这种措施,可以是小家的“生存之道”,也可是天下一家的治国之法。

于此,我们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从荀子看待“天”的自然观上看,他更趋于认为人世旦夕祸福,主要缘起于人的主观行为,亦主要缘灭于此。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

3、坐待其成,不如巧妙运用

说了这么多,荀子之“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实更多是在阐明其“制天道而用之”的观点,他犀利指出,与其把天(自然)想象成神秘可以制衡万物的存在,不如试着把握其规律,根据其规律来利用它。

也就是说,荀子对于“天”或者说“自然”,甚至说我们自己的“命运”,他更主张人们与其被动等待“恩赐”,不如主动“出击”,主动去探索、去把握,最后去对症下药,去治理。

荀子这种拒绝“坐待其成”,强调主动行动并“巧妙运动”的观点,在颜小二看来,对今人亦有十分重大的启发,各位可体会一下。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第2个回答  2021-07-30
是儒家荀子的观点,出自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
第3个回答  2021-07-30
是儒家学说出自荀子的《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自有其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第4个回答  2021-07-30
出自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作品《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