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如题所述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而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清新顠逸,雄奇奔放,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幼学》上称赞他是锦心绣口,咳唾随风生珠玉,李白会写诗也会喝酒,我们一般人喝多了喝醉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昏昏沉沉,鼾然大睡,二是狂吐不已,酒气熏天,三是酒后无德,瞎说乱闹,李白喝酒后,思维更加活跃敏捷,笔下的佳词妙句像泉水一样咕咚咕咚直往外冒,所以,历史上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这叫喝一分酒有一分的才气,喝十分酒有十分的灵感。

据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也贪玩不用心,还逃学,一次又没去学校,来到一个湾边,看见一老大娘在石上磨一根粗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便问老大 娘磨这干什么,老大娘后擦擦脸上的汗,笑笑说,做绣花针呢啦,李白想,铁棒那么粗,绣花针那么细,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针,于是现出难以置信的神态,老大娘见他如此,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只要功夫深,铁棒也以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深受启发,大有感悟,觉得读书也应如此下功夫,自此以后,他发奋苦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异国文学,番邦语言,可说无所不学,十多年后,满腹经纶,一肚才华,他原是陇西成纪人,因当时贪官污吏多,有才人得不到重用,李白便寄情于山水,似浮云野鹤,浪迹天涯,祖国的名山大川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一年他游到唐的都城长安,长安繁华无比,那些高官大户,朱门权贵,歌舞笙箫,日夜不断,李白有位诗友叫贺知章,在朝中为官,他热情接待了李白,贺知章对李白的才华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李白决不是一般的俗子,而是仙人下凡,称他为诗仙,并极力劝导他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官职,服务朝廷,不然太可惜了,李白生性自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好友盛情难却,遂答应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正好是大比之年,贺知章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就写了一封信给了当时的主考官,主要是介绍和推荐李白的才能,希望能得到重用,那年的主考官是谁呢,一个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中,杨本来是一个奸侫且不学无术的小人,他凭借杨贵妃得宠,青云直上,官位一直做到宰相,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炽手可热,谁个得罪了他,便大祸临头,因此谁都怕他,还有一位主考官是高力士,高擅于逢迎吹拍,深得明皇和贵妃的好感,有些事情,皇上还会听听他的意见,因他常常在皇帝的左右,可说见官大一级,也是得罪不得的人,不少举子为了仕途通顺,送钱送物给这两位主考官。

有人也劝李白去疏通一下,李白并不知道贺知章为他写信给杨国忠,对别人的劝道,他说莫说我没有钱,即使有钱,我也不会送他,再说考不上还好说,考上了是自已的才学呢,还是因为送了钱的呢?那再怎么说也不光彩,是此,李白根本未过问这件事,他凭的是真本事。

说着说着,考试日期就到了,李白 也象其他考生一样,进到了考室,找到号位坐了下来,不一会儿,考卷试题发下来,李白看了看考题,微微一笑,不慌不忙提起笔来,饱沾墨水就写开了,真个是思如泉涌,笔走龙蛇,倾刻间,一篇锦绣文章脱稿而出,可说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看看别的考生,有的才开始动笔,有的还在冥思苦想,这个题是出自四书,还是出自五经,抓耳挠腮,心慌意乱,不知从哪里下笔,李白此时离了座位交了头卷,看到有人交卷,杨国忠和高力士来了,一见卷子上写的是李白的名字,那脸色立即阴沉下来,本来李白交卷可以离开,但杨国忠想到这李白不送礼到他这里,而把钱物送到贺知章那里去,便气不打一处来,想羞压辱李白一顿,对李白说,你就是李白?是,你这样的狗屁文章也配来参加考试,想夺状元?李白从容作答,要说状元,人人想考取,但只有一名,而且也不能由自已作主,考生只是碰运气而已,岂敢谈得上一个夺字,杨国忠见他恺恺而谈,毫无惧色,说的话也不卑不亢,无法反驳,便老羞成怒地吼起来,你还敢狡辩,狗屁不通的文字,也来献丑,像你这样的人,只配给我磨墨,李白正要分辩,高力士见李白还要说,便接着杨国忠的话,磨墨都不配,只配给我端鞋,来人,把他轰出去,手下人立即如儿儿狼似虎,推的推,拉的拉,硬是把李白拉出去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士可杀不可辱,李白的这个羞辱,真可谓有生以来,从未受过,他气的脸色的发白,全身打颤,但这不是讲理的地方,没有办法,他带着一股忧怨气,回到朋友那里,心想,大不该参加这次科举考试,叫人气愤难平,贺知章见李白回了,十分高兴,一看脸色阴沉可怕,不知何事,以为是考题偏难,文章写得不顺心,问李白缘故,李白开始不作声,好一会才把考场的情形说给他听,贺知章听后,知道这也是无法的,因为除了皇上,谁还管这件事呢?于是只好婉言 相劝,安慰李白,等以后有机会再考,李白恨恨说道,如有时来运转那一天,我要杨国忠为我磨墨,高力士为我脱鞋,当然,这在当时只能作为一句发牢骚的话去听,因为李白虽会作文,但还是一介草民,要想让堂堂的国相为他磨墨,谈何容易,岂非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但,事情就这么巧,这么怪,事隔不久,唐朝西北边的番邦国,竟差人送来一封书信,声称唐朝如有人识得此番书,写得回信,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否则发兵征讨,决不留情,唐明皇坐龙庭之上,接过番书,拆开一看,吃惊不小,那纸上的文字竟全是鸟兽蛇形,莫说意思看不慬,连个字也不认识,没有办法,他只好把番书递给前宰相,说你看看,是什么意思,杨国忠双手接过一看,两眼如盲,背上发凉,额头冒汗,还不知是拿倒了,拿顺了,连连说,臣无能,不识一字,唐明皇说,你传给各大臣看看,有谁能认,于是张三传李四,李四传王五,象击鼓传花一般,谁都害怕落在手中,有的连连摆手,有的频频摇头,结果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认识,唐明皇一见,气得发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你们都夸自已如何博学多才,如何文治武功,现在呢,一句话也说不出,一个字也认不出,真叫人失望,我唐唐天朝威武何在,尊严何在,岂不被番邦笑话,三天里,再无人认出,大小官员自降一级,停奉三月,说完长袖一甩,退朝了,文武官员你望我,我望你,一筹莫展。

再说李白这一段日子,常游茶馆酒店,有时一成一天也不回去,等到三天期限过了两天的时间,李白来到贺知章家,看到贺知章愁云紧锁,满脸愁容,不知为何,一问才知朝中无人识番文的事,李白哈哈一笑说,这有何难,读写番文易于反掌,贺一听,真是又惊又喜,连忙说,哎呀,这下可好了,我只知道你写诗如神,谁想到你还会识写番文呢,奇才,奇才呀,明天我奏明圣上,这下你的功劳可大啦,第二天贺来到朝廷,只见满朝文武,胆战心惊,一个个象霜后的茄子,低着头苦着脸,一言不发,唐明皇坐在龙椅上,双眼鼓着,看样子还是无人识此番文,心中十分焦急忧虑,贺知章连忙跪下奏道,吾皇万岁,不必作急,我有一位文友,饱览群书,才华出众,可识得番文,听说有人识得番文,唐明皇脸色变喜,忙问,他人来了没,叫什么名字,贺说人就在殿外,姓李名白,因是一介草民,不能见驾,皇帝立即加封李白为翰林院学士,并赐衣鞋帽,立即上朝,各大臣听说,有人识番文,都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缓过神来,再说李白穿戴整齐,来朝见天子,皇上见李白一表人才,气度不凡,真如玉树临风,十分喜爱,便问李白,何方人士,祖居哪里,李白一一回答,皇上问他是否识得番文,李白说,曾经孰读,于是天子立即让太监把番书递给李白,李白展开一看,答道臣已知其意,唐明皇说,你是否当众把番文念一遍,李说可以,天子传旨叫番邦全都使者来殿,那使者在驿馆候了三天,估计唐朝无人识得番书,正洋洋得意,听到圣旨,连忙来到大殿看笑话,李白此时立起身来,手拿番文,叽哩咕噜一阵,满朝文武不知所云,那番邦使者却听得心惊胆战,一双眼死盯着李白,真不相信李白读得比他们番人还规范,读完后,天子问番使,是否读对了,使着低着头说,读对了,又问读得好不好,使者心惊胆战说,好,十分好,天子此时命李白能否把番书的内容译成汉语,说给大家听,于是李白又用汉语一句句翻译出来,此时满朝文武才知是一封战书,书中夸他番邦近几年来如何强大,如何兵精粮足,再不愿对唐朝俯首称臣,再不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若唐朝无人识此番文,他们便要大动干戈与唐分庭抗礼,口气十分狂妄,野蛮无理,听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译完后,天子对文武大臣问,如何回书,众大臣面面相觑,竟无一人敢出来说话,因为多少年来,承平日和,声弦歌舞,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说到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情景,不但文官害怕,连武官也变脸色,哪个愿意放弃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拼死战场呢,李白见满朝大臣无一人站出来说话,便启奏天子道,请万岁不必忧虑担心,这个回信的内容我已考虑好了,皇帝一听,龙心大悦,连忙说,啊,你已想好回信内容,那你说说,你打算写些什么,李白答道,番邦小国的这封战书,无非是在试探我天朝的态度,摸摸我们的实力,并没有真的打算进兵中原,但我们也不能掉已轻心,我将在书信中阐明两国友好的历史关系,和平相处对双方都有利,如一意孤行,我 天朝必发大兵,一旦出兵,将势不可挡,犁庭扫穴,全部荡平,我天朝仁慈宽厚,爱惜子民,不计较你的无理,还保持友好关系,这样恩威并施,阐明大义,我想番邦必权衡利害,不敢妄动,李白语言铿锵,字正腔圆,长篇大论说了一阵,天子喜笑言开,连连点头,各大臣无不暗暗佩服,等李白说完,天子说,那就请李爱卿动笔写回信吧,李白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要出出原来所受的不白之气,是此向天子奏道,要写回文本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前些日子受了一股恶气,积郁在胸,寝食不安,心不平气不顺,很难动笔写好,请皇上恕罪,殿上杨国忠高力士都在,当时见李白进殿识番书,心里暗暗吃惊,恐怕羞辱李白之事被抖出来,心里似打鼓一般咚咚跳,后来见李白讲述回信内容,未曾提到考场一事,心情稍安,现在一听说李白受了不平之气,他俩的心一下子又提到嗓子上,害怕李白乘势报复他们,那心不禁又跳起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刺在背,坐立不安,听李白说不能写,心里有怨气,现在好不容易有个李白,他若不写,这个事就无人能办了,这不但有损天朝的国威,弄不好还有一场战乱,想到此,就就,李爱卿,有没有使你气顺心平的办法呢,只要有,你说出来,朕替你作主,李白正等着这句话,立即答道,要我平心静气,也很容易,说着,指着杨国忠和高力士道,只要杨丞相为我磨墨,高力士为我捧鞋,我这气一下就顺了,杨国忠脸面通红,立即吼道,大胆,唐明皇知道这人要求是苛刻点,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还当着番邦使者的面,要杨国忠这张脸往哪里搁,但顾了杨国忠,就顾不了唐明皇,是此,唐明皇笑笑说,杨丞相,这又不费什么力,为了我大唐,你就委曲一下,给李学士磨墨,杨国忠听皇上这么说,没有办法,只好说臣遵旨,说着乖乖地在摆好的案桌上磨起墨来,李白双手向上一伸,哈哈大笑,坐在案桌后的櫈子上,把一双脚伸出来,那意思自然很明白,见杨国忠都乖乖磨墨,高力士怎敢不动,自然翘着屁股先为李白脱下双鞋,然后双手端着恭恭敬敬地站桌边,看着他两人的狼狈像,文武大臣都暗暗发笑,李白见今天遂了多日的心愿,平息了心中的这股恶气,文思大开,兴到笔随,或叙或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是笔锋犀利,义正词严,把刚才所讲的内容已全部融汇进去,写完后又高声朗诵一遍,真是个神满气足,落地有声,散朝时,那番使拿着回信,走到门外,问贺知章,那个写回信的人是什么官职,连臣相也为他磨墨,贺说,丞相岂能跟他比,他是天上神仙下凡,使者一听,伸了伸舌头,妈呀,唐朝有天人相助,我们还打什么,是此李白这一回信,平息了两国的战事,化干戈玉帛,友好了好多年。

再说,李白留在朝中,原准备大展鸿图,尽露才华,接着写了不少富国强兵的建议条款,希望天子采纳,谁知唐明皇却根本不要李白管这些国事,只为皇上填写新词歌赋就行了,是此李白实际上成了一个御用文人,为皇上取乐,李白见大志难酬,觉得苦闷,忧烦无聊,只好日日借酒浇愁,这天,唐明皇和杨贵妃在花园学员赏花饮酒,歌女在旁边唱曲舞蹈,唐明皇和杨贵妃在花园赏花饮酒,歌女在旁边唱曲,不宜陈词旧调,于是下旨叫李白立即来后花园填词写曲,太监派人找李白的住处,门人说去酒店喝酒去了,太监只好加派官员到处找李白,好不容易在一酒楼里找到了他。其时李白已喝得满脸通红,歪歪倒倒,不能接旨,太监又只好安排人员半扶半抬着来到御花园,见李白醉眼朦胧,唐明皇不但没有怪他无理,反而亲自调了一碗醒酒汤给他喝,叫他歇一会儿,再填新词,谁知李白拿起笔就抓在纸上写了起来,文不加点,倾刻而就唐明皇拿起一看,竟是三首清平乐调,云想衣瓽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杏露凝香,云雨乌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唐明皇越看越爱,又递给杨贵妃,杨看了也爱不释手,觉得李白真是个奇才奇人,喝到这个地步,文思还这么敏捷,诗句写得这么切时切景,于是立即交歌手排练,以助酒兴。

再说杨国忠高力士二人见李白受宠十分嫉妒,何况李白在大庭广众之中,使他俩受辱,所以一直怀恨在心,总在找机会报复,在皇上的面前说李白的坏话,一天,高力士发现杨贵妃又在欣赏李白写的三首诗,他便奏了上去,给娘娘请安,杨说这李白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看写得多好,高力士听后,冷冷地说,好是好,有一点毛病,可能娘娘从未看出来,杨觉得奇怪,问他哪里不好,高力士阴险地说,一三首倒也罢了,这第二首,娘娘你再看看,想想,杨贵妃念到,一枝红杏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很好哇,没什么毛病呀,高力士悄悄说,这后两句中有个典故,说了一个人,娘娘知道么,贵妃说,你说说看,高说这句中的飞燕是个人,指的是汉代成帝的宠妃赵飞燕,这赵飞燕最长得天姿国色,有沉鱼落雁之容,避月羞花之容貌,且能歌善舞,更奇的是说她身轻掌上可舞,因此汉皇十分宠爱,谁知飞燕宫外有旧,经常幽会,此事只瞒皇上,其它人都知,已成历史笑谈,说到这里,只见杨贵妃满脸通红,恶气昂昂,大吼一身,别说了,高力士见目的已达,走时说了一句,李白用心恶毒,杨贵妃何以如此发怒呢,因为赵飞燕的事几乎和她一样,唐民皇三千宠爱在一身,又谁知她与安陆山私通,让唐明皇悄悄地戴上了一顶绿帽子,此事当然恐怕只有唐明皇一人不知道,这一说赵飞燕,不正是影射她吗,是此对李白恨恨不已,其实李白并无此意,只是小人高力士的牵强附会而已,但杨贵妃有癞痢糊头,怎能不信,于是每每在皇上面前说李白狂妄不遵礼法,开始天子只是笑笑,并不理会,后来杨国忠高力士杨贵妃几乎每日每时都在说李白的不是,唐明皇也无法,慢慢疏远了李白,李白是聪明人,早已看出是有人在陷害他,心想早就想离开这是非之地,现在是时候了,难道要等他们下逐客令再走吗?于是主动请旨,离开朝廷。唐明皇自是挽留一番,又想到留在身边和贵妃关系处理不好,也难融合,于是赐金放还,还写了八个字,逢坊喝酒,遇库支钱,意思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酒店,便可喝酒,不管那里,只要需要便可支钱,这是天子给的一份厚情,当然也是李白的一种荣耀,不过他没这么做,还是寄情山水,外出云游,逍遥自在去了。故事就到此结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