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人极其故事

介绍三国几个比较典型的,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

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个人认为是孙权和刘备,孙权是因为吴国有大都督这个职位,当时周瑜当的时候他的威信都比孙权还高,可以说孙权不听别人的不行。而刘备,听诸葛亮的,毕竟水镜说过,卧龙凤雏,二人的一可安天下。所以刘备非常听诸葛亮的。但是在关羽死后,刘备坚持要伐吴,诸葛亮再三劝阻刘备也没听。毕竟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诸葛亮,就以为他没听诸葛亮的,才会遭夷陵大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5
这样的人不少。我列举下:
曹操,此人比较明智,最少在用人方面比较明智,善于采纳属下的意见。其谋士郭嘉的意见曹操更是言听计从。另外,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的意见曹操也经常采纳。这样的例子只要举一例就行,那就是官渡之战。当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兵没袁绍多,粮没袁绍广,谋士不如袁绍众,武将好一点而已。不过曹操善于采纳意见,袁绍虽然优势巨大,却听不进忠言,最后袁绍败了,曹操大胜。曹操不仅胜在谋略,更胜在纳言的之处。
另外,刘备也是个比较容易听人劝的人,善于采纳属下的良言。孙权也是个气度宽宏的人,只要是良言,都会虚心听从的。除了君主外,还有很多将军也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比如说魏国夏侯敦,徐晃等,蜀国赵云和王平等,吴国的鲁肃和吕蒙等。这些人都是平时都比较能听人意见的,特别在处理战争大事的时候,一般都会征询众人的意见。
第2个回答  2010-08-15
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处于对峙状态,曹操看到袁绍势大,产生了胆怯的心理,想要先行撤退,但荀彧坚决反对并分析了两家的形势,最终说服了曹操没有退兵,最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也一跃成为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第3个回答  2010-08-14
北伐之初。诸葛亮听马谡之言,制造谣言,促使魏帝废了司马懿的官职。
第4个回答  2010-08-14
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而且都得到了好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