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和《龟虽寿》都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诗吗?

如题所述

《观沧海》采用借景抒情,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龟虽寿》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出自:《观沧海》和《龟虽寿》都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诗。

原文:

1、《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2、《龟虽寿》

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扩展资料:

1、《观沧海》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2、《龟虽寿》创作背景: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四首,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3、背景故事:

曹操为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于建安十一年(206)开凿沟通呼沱河、鲍丘水的平虏、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输送军需。

次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时雨涝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曹操采纳当地名士田畴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备的建议,乃回师,诈称待秋冬进军。

乌桓军因此戒备松弛。曹操以田畴率部曲为向导,上徐无山(今河北遵化东),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两军相遇于白狼山(今凌源东南)。乌桓军队的数量很多。当时,曹操的主力重兵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而曹操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

曹军将士们希望等待后续部队,并对当前的危险局面都感到恐惧。在“左右皆惧”的曹军氛围中,张辽力排众议,反对等待后方的重兵,极力劝说曹操应当趁着胡虏的阵势不整。

立刻进行交战,劝战气势壮气奋发。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雄壮斗志,又看见乌桓的军队尚未排好战斗阵形,于是,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曹操亲自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给张辽暂用。

下令由张辽指挥先锋部队出战。于是,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军队,并临阵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蹋顿及名王多人死于阵前。胡、汉降者20余万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攻乌桓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