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种类有哪些

如题所述

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按照形制分可分为: 倍低音弯管笛(民族乐队伴奏)低音笛,曲笛(婺剧音乐)、梆笛 (梆子戏or二人台音乐)、高音笛 、定音笛、平均孔笛(昆曲专用)、口笛、接铜调音笛、加孔加键笛(十二平均律)、八孔笛(十二平均律)、加嘴七孔笛(筒音3 ,6)、滑音七孔笛(筒音5)、十孔笛(十二平均律) 每种笛子下面按调性分又有:倍低音g调笛 、倍低音f调笛、大c低音笛 、大升c低音笛 、大d低音笛 、大e低音笛 、大降e低音笛 大f低音笛 、大g低音笛、a调曲笛 降b调曲笛 、b调曲笛 、c调曲笛 升c调曲笛 、d调曲笛、e调中音笛 降e调中音笛、f调梆笛 、g调梆笛 a调梆笛 、b调梆笛 、降b调梆笛 、c调高音笛 、升c调高音笛 、d调高音笛 以上都是演奏意义的 还有一些具有收藏意义的例如筱笛 玉屏笛 大笒 小笒 潮尔笛等 就不多加赘述 其收藏价值大于演奏价值 一般用不到 普通人也只能在博物馆看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3
按材料分有竹笛、玉笛等,按音阶分ABCDEF等,按方式分横笛、竖笛等
第2个回答  2010-08-13
  陶笛是指埙
  陶笛类乐器有很长的历史,在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许多支孔数不等的禽骨。这些禽骨经碳十四检测,已有七千年历史,经专家们鉴定,认定他们是先民用以诱捕飞禽的狩猎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象。此外,中国最古老的埙也是在这里出土的,不过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一音。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只普遍沿用至今。
  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现在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现在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在《17号囚房》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
  随着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现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为基础的。
  在日本,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东京的德国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意大利式陶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1928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正规的乐器,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土笛。随着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乡的原风景》曾出现在香港和台湾拍摄的多部武侠影视剧中。
  在台湾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鲁样式的工艺陶笛,能发声但吹不出音阶,后来经过改进,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陶笛样式,在中国大陆称之为台湾式陶笛,常规的形状像一个水滴或心形样式,也有各种变形的陶笛品种。在台湾有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南投县的鼎记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还有宗翰陶笛、是诚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诚陶笛陈金续自己研制的陶笛品种,指法和流行的标准六孔的不一样。说到台湾陶笛的发展,有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游学志先生,在台湾推广陶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迄今为止出了很多陶笛音乐唱片。
  在中国大陆的陶笛主要受台湾影响,包括陶笛这个名称也是沿用台湾叫法。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很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还有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还有一部分是以台湾六孔陶笛为基础,经过模仿和改进,继承了这种陶笛的易吹易学的特点。这些陶笛制作者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国大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乐器。

  笛子的种类可分为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等。
  闷笛:一般不开“笛膜孔”的笛子均称为“闷笛”。“闷笛”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不够明亮,但对练习笛子的“气功”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在“笛膜孔”上,用较厚的纸或橡皮膏贴没,即成“闷笛”。坚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它与竹笛不同之处,它是竖着吹奏,而且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 ,这种笛子一吹就响,一学就会,很适宜低幼儿童学习。我国的坚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古时称它为“顺笛”。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从国外引进活动笛头装置,这样不仅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它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老式的笛子,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称为平均 i“音的音程是半音(度)的特点,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接上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的升高、降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这种“接铜调音”改良笛,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它的构造与普通笛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还要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乐器厂生产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目前正在试制中的,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其他都将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截去,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增强了。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