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里的四声如何区分平仄

如题所述

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

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

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扩展资料

古代和现代平仄区别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

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

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0

普通话的声调分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其中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由于在小学推行拼音识字和普通话教学已有几十年,目前中年以下的人一般都能分出普通话的四声了。在通用的字典里也能查到每个字的声调。但是,旧体诗词是以中古时代(唐宋)的读音为准的,原本分平上去入四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的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古代汉语里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被转到上声、去声的可以不论,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被转到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平声字。

因此,对入声字要一个个地死记,好在这类字并不太多。只会讲普通话或北方方言的人只能用这种笨办法。所以,用普通话辨别平仄对于写作旧体诗词来说是不够用和不准确的,有条件的人要借助其他方法,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某些方言来辨别平仄,尤其是识别入声。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16566762.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13
第12声是平声第34声是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