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全文? 开头是:有一种声音,自然而流畅……的全文解释

是整篇文章的赏析!!! 不是听雨这篇文章...

  听雨

  有一种声音,自然而流畅,清纯而透明,那是雨声;有一种声音,天籁般的美妙,灵境似的神奇,那是雨声。雨声是寰宇之声,雨声是自然的音乐,雨声是天地的交响。雨声如笑,雨声似哭,雨声是歌,雨声是诗,雨声是催眠谣,雨声是安魂曲,雨声是咏叹调,雨声是交响乐。

  在有雨的日子里,当你站在屋檐下,置身阳台上或坐于窗口前去静心聆听,你会感到,原来雨声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悦耳动听和撼人心弦,是的,听雨得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到它的内涵,听雨得细心去体味,才能获得它的真谛。其实,雨声,这天地合一鸣奏出来的自然旋律本来就不单调,也不枯燥,雨声也有千情万种,千般万状,千变万化。雨声有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声有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声有韵,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雨声有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雨声有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雨声有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声有静,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雨声有乐,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荡隔钓船。

  雨声里还有四季。

  你听,春天里的雨声总是淅淅沥沥,缠缠绵绵,那是春姑娘款款走来的脚步声,自然是轻盈飘逸;春雨贵如油,自然那春雨声也显得如此的娇贵和细腻。你听,春雨声中,传来河塘里冰冻的融化声,传来田间泥土疏松的张裂声,是的,阵阵春雨声中,柳枝在吐芽,麦苗在泛青,菜花黄了,整个大自然都在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是春雨的滋润,叫醒了冬眠的大地,是春雨的敲打,让万物复苏。

  你听,夏日里的雨声总是呼啸而来,轰然而去,那般酣畅淋漓,铿锵有力,像惊涛拍岸,似威风锣鼓,那是大自然火热情怀的抒发,自然雄壮浑厚,大气磅礴,哗哗作响的夏日雨声,送来了凉风,驱走了酷暑,涤荡了污浊,让万物得到了洗礼,伴着风驰电闪和雷鸣夏日的雨声狂烈而震撼,它唱出了强音符,它喊出了高八度。

  你听,秋天里的雨声总是爽朗明快,叮叮咚咚,似粒粒珍珠落入玉盘,如串串银丝坠落大地,那清脆利落的声响,是金色季节喜悦的欢唱和收获的农人发自心田的咯咯笑语。秋雨阵阵,秋雨声声,叫红了枫叶,唤裂了石榴,催熟了葡萄、苹果和田地里那片片金黄的稻谷。

  你听,冬日里的雨声总是滴滴哒哒,断断续续,是严寒里雨的最后绝唱,那是喊春的声声唤唤,那是冬天的雨声赶走了寂寞,湿润了阴冷的空气,生动了那苍白的自然,当冬天的雨声滴过,那潇潇的春雨也就为期不远了。

  听雨,确是需要用心灵去倾听,去体悟,你听,那阵阵雨声时而有轻有重,时而有急有缓,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或是哗啦啦的高亢,或是淅沥沥的低吟,或迅猛突兀,或疏缓轻悠,或浓重刚烈,或轻飘柔和,似在悲壮呐喊,仿佛吟唱快乐,又如同在诉说真情,可以说,那一声声落地,就是一个个音符,一个个节奏。那一声声作响,那是一次次张扬,一次次表白。可以说,不同的雨声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雨声表现着不同的意境,不同的雨声创造出不同的况味。用心去听雨,就能体味到喜怒哀乐的情调,用心去听雨,就能感悟出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神奇,用心去听雨,人的灵魂和思想就能得到洗涤和净化。

  用心去听雨吧,听雨是一种享受,听雨是一种休闲,快乐地去听雨吧,听雨便是倾听自然,听雨便是热爱自然。听雨,听雨的节奏,听雨的韵律,听雨的情调,听雨的趣味,听雨的意境。人生在听雨中获得感悟,情感在听雨中受到激发,境界在听雨中实现升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2
太复杂了
可以转换成以音乐来给答案吗

是钢琴弹奏的曲
Kiss the Rain
第2个回答  2010-08-12
——《听雨》赏析
《听雨》一文富有着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饶。
深切的人生况味。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风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心目中的风雨人生化,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作者将夜雨过程分作了四个阶段:初雨时—发展时—高潮时—衰落时,并以此来比况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文章将少年的清纯、青年的浮躁、中年的深沉、老年的圆通形象地描述出来,深入浅出,诱人欣赏了一副妙趣横生的“人生风雨图”,从而升华了主旨。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而富有人生况味的文章无疑是好文章。
生动的文字描写。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一是文章多用短句子,畅快易解,如“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它累了,乏了,厌了,渐渐稀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读来都有着一种简洁美。二是作者注重锤词炼句,达意深切。如“……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一语中的“裹”“涌”字眼,恰切生动,耐人品味。文中这样的字眼很多。三是多处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特别是直接把风雨作为人来写,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妙用修辞手法,可使得文彩斐然,语言亮丽,令人耳目一新。四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新意迭出,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流行歌曲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
明晰的条理结构。作者写 “听雨”,别具匠心地写了“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将下雨过程分作了四个明晰的阶段,并抓住每个阶段特点,进行丰富的联想和细致的描写,而且以之譬况人生的四个阶段,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耐人品味。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

——附原文:
听 雨
崔舸鸣

雨夜总是无眠,便听了一场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
初时淅淅沥沥,若有若无,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大多数的仍无声地投入大地干涸的怀抱。此时的雨声带了些许诗情。无论哪一滴雨,都无法选择自己将落到何处。这是雨之少年。而人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否也是不谙世事不识愁味的洒脱无拘呢?
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噼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躁动。仿佛急于向世人证明什么,一如人涉世未深,为名利,为稻粱,四处奔波,虽不见得有古人那种“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漂泊感,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忽一阵疾风掠过,凉意透进,溽热顿消,一道闪电趁风卷帘时射进来,虽闭目在黑夜中也感到眼前一亮。随后,雷声轰然炸裂,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抖动;继而狂风大作,雨似天河倾泻,急骤地叫喊着,宣泄着,仿佛要冲刷人间角落的龌龊,荡尽所有污泥浊水。又一串惊雷如山崩地裂,似要震醒那些沉溺物欲的麻木心灵。这是光明磊落者之间的庄重宣言,无私无畏。几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屈原,面对的可是这样沉沉的黑夜?聆听的可是这样叱咤风云的雷电?他的抑郁他的愤懑他的心声他的呐喊又有谁听得见?如果这算作雨到中年,是否也如人之壮年?成绩斐然者,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在人生的舞台上恣意挥洒自己的得意,而失意者只能借雷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呼声。
不知何时,雨声慢慢显出倦意。它累了,乏了,厌了,渐稀渐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雨声从从容容,不急不缓,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回首人生,有欢乐,有迷惘,有失意,有辉煌,如今都不得已淡然,不再去解释什么,说明什么,只闲看花开花落云舒云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夜听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觉夜已阑珊,雨声渐无。或许,外面已是雨过天睛星光灿烂了吧?
——摘自2002年5月18日《齐鲁晚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