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化在现代日本有哪些影响?

隋唐文化在现代日本有哪些影响?

转来的:

隋朝以前,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到唐代中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中国商人用远航船只载着大量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贸易;日本商人也带来玛瑙、琥珀、黄金和特产进行商业交易,对两国经济交流都起着积极作用。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执事人员和学生、学问僧、医师、画师、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各种手工工匠)等随行。最多的一次曾达到651人。这反映了日本积极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他们全面地学习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哲学、佛学、医学、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技术及生活习尚等,对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于,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继承了中国的唐代文化,至今仍然保存在日本的各个方面,反之在中国,很多已经没有足迹可循了... 1楼
2009-07-13 17:23

whp_ts
中国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一时邻国争相学习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安邦定国之策,文化繁荣之道,而在日本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个多世纪中,日本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则有600人。他们分配长安太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到处参观采访,充分领略唐朝的风土人情。他们在中国时与一些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侣)回国时不幸沉船,一时人们都以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国后在日本崭露头角,在各领域都有一定建树。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举,特别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应该是引进唐朝的典章律令,从而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在长安的考察学习中,遣唐使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回国后仿行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授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来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满载而归,带去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诵读唐诗汉文,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像、音乐、舞蹈等艺术。
唐文化的传播不仅靠的是外在因素,还在于日本人所具有的广泛吸收的优点,他们善于利用别国的经验而业改善自己,在留学唐朝回国人的策动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为了铲除日益骄横的苏我氏一族,发动革新政变,更改国号为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仿照隋唐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废除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以法律确认了新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调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规定授田人民必须担负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抑制土地兼并,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固定农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并承认农民宅地,园地的私有权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权,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深入,中日经济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后,日本古代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氏族和奴隶主的统治最后崩溃。建立起为新生产关系开辟道路的政治上层建筑。日本社会从此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奈良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农业制度,班田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先进农业技术广为流传,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这些工具中,有许多是由中国传入,如钁钁,又称"唐钁",它是当时中国传入的大型锄。由于日本人的博采众长,使他们在建筑、服饰、医学、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浅。现在的日本还保留着一些唐朝遗风,而在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字和语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于此同时,"唐镢"?唐犁""唐锻冶"、"唐讹"、"唐墨","唐物"等名称在日本语言中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词汇。同时儒学和道家精神也同时在日本蔓延开来,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人们的思想。
从以上看来,可以说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历史里。 2楼
2009-07-13 17:29

whp_ts
解密唐日混血儿:数目不少 热衷传播唐文化

说到遣唐使,我们都知道那是日本为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十几次组建庞大使团跨海访问中国的外交活动。外交活动在今天看来可能比较风光,但是在唐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还不发达,遣唐使每次出访都是生死考验,船毁人亡事件屡屡发生。曾经随第一批遣唐使回访日本的唐朝新州刺史高表仁,返国后将海上之旅描绘得十分恐怖:“自云路经地狱之门,亲见其上气色蓊郁,又闻呼叫锤锻之声,甚可畏惧也。”

因为海上凶险,许多人都视出洋为畏途。像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萧颖士,听说日本想聘请他去当国师,急忙称病拒绝。日本那边也一样,有位叫小野笆的遣唐副使,临近出发时也称病不肯上船,还作了一首《西道谣》讽刺遣唐使之行,搞得日本天皇大为恼火,本来要处其绞刑,后又觉得他文才难得,杀了可惜,于是赦免其死罪,流放隐岐岛。由此可见,那时出国访问并不是一件美差,不像我们现在的某些官员,即使没有机会也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借考察之名出国游玩。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萧颖士、小野笆,勇敢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肩负使命,漂洋过海。日本遣唐使成员中,有些人是多次往返,一生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还有些是子承父业,几代人前仆后继。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担负国家使命之外,还带着血缘亲情。因为他们是唐日混血儿。

秦朝庆、秦朝元兄弟是日本学问僧弁正(有些史料错将弁正误为辨正,辨正是653年随第二次遣唐使来唐的日本僧人)在唐所生的两子。弁正于702年随第八次遣唐使来唐,俗姓秦,入唐后还俗并与唐女结婚,生下朝庆、朝元。718年,12岁的朝元随第九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33年,朝元以第十次遣唐使团判官身份出使唐朝,受到唐玄宗的接见。玄宗得知他是混血儿,重重赏赐了他。朝元返回日本后颇受尊崇,先后担任图书头和主计头。弁正和朝庆父子则终身未回日本,终老于唐。
3楼
2009-07-13 17:31

whp_ts
另一对兄弟羽栗翔、羽栗翼是日本遣唐使随员羽栗吉麻吕与唐女成婚生下的两子。羽栗吉麻吕是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的随从,717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唐。734年,羽栗吉麻吕带着两子随第十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59年,日本朝廷任命高元度为“迎入唐大使使”,迎接滞留唐朝的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回国,羽栗翔在使团中担任录事。由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肃宗以道路不宁为由不放藤原河清回国。高元度因此留下羽栗翔等人在唐,自己先行回国复命。后羽栗翔终生滞唐未归。羽栗翼则于777年作为第十五次遣唐使成员访唐,先任录事,后升为判官,回国后出任天皇侍医。

喜娘是藤原清河与唐女所生的女儿。藤原清河是752年第十一次遣唐使大使,归国途中遭遇风暴,滞留唐朝。后在唐结婚,生下喜娘。778年,喜娘随第十五次遣唐使团回日本探亲,途中所乘之船被风浪打成两截,同船60余人溺水身亡。坐在船尾的喜娘幸未落水,六天之后漂至日本西仲岛。消息传到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后引起了极大轰动。藤原家族是日本皇室外戚,是仅次于皇族的大姓贵族,喜娘奇迹般地到来让藤原家族激动万分。日本朝廷召集京城里官员子弟八百人,组成一支浩荡的骑兵仪仗队,欢迎唐使及喜娘。

以上几位只是唐日混血儿群体中的知名人物,他们在两国交流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实际上,在唐日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的还有许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结婚生子的,混血儿这个群体应该不小。有些人虽然没有加入到使者队伍中,却同样为两国交流作出了贡献。如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也热衷于传播唐朝文化。 4楼
2009-07-13 17:31

whp_ts
解密唐日混血儿:数目不少 热衷传播唐文化

说到遣唐使,我们都知道那是日本为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十几次组建庞大使团跨海访问中国的外交活动。外交活动在今天看来可能比较风光,但是在唐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还不发达,遣唐使每次出访都是生死考验,船毁人亡事件屡屡发生。曾经随第一批遣唐使回访日本的唐朝新州刺史高表仁,返国后将海上之旅描绘得十分恐怖:“自云路经地狱之门,亲见其上气色蓊郁,又闻呼叫锤锻之声,甚可畏惧也。”

因为海上凶险,许多人都视出洋为畏途。像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萧颖士,听说日本想聘请他去当国师,急忙称病拒绝。日本那边也一样,有位叫小野笆的遣唐副使,临近出发时也称病不肯上船,还作了一首《西道谣》讽刺遣唐使之行,搞得日本天皇大为恼火,本来要处其绞刑,后又觉得他文才难得,杀了可惜,于是赦免其死罪,流放隐岐岛。由此可见,那时出国访问并不是一件美差,不像我们现在的某些官员,即使没有机会也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借考察之名出国游玩。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萧颖士、小野笆,勇敢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肩负使命,漂洋过海。日本遣唐使成员中,有些人是多次往返,一生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还有些是子承父业,几代人前仆后继。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担负国家使命之外,还带着血缘亲情。因为他们是唐日混血儿。

秦朝庆、秦朝元兄弟是日本学问僧弁正(有些史料错将弁正误为辨正,辨正是653年随第二次遣唐使来唐的日本僧人)在唐所生的两子。弁正于702年随第八次遣唐使来唐,俗姓秦,入唐后还俗并与唐女结婚,生下朝庆、朝元。718年,12岁的朝元随第九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33年,朝元以第十次遣唐使团判官身份出使唐朝,受到唐玄宗的接见。玄宗得知他是混血儿,重重赏赐了他。朝元返回日本后颇受尊崇,先后担任图书头和主计头。弁正和朝庆父子则终身未回日本,终老于唐。

另一对兄弟羽栗翔、羽栗翼是日本遣唐使随员羽栗吉麻吕与唐女成婚生下的两子。羽栗吉麻吕是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的随从,717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唐。734年,羽栗吉麻吕带着两子随第十次遣唐使回到日本。759年,日本朝廷任命高元度为“迎入唐大使使”,迎接滞留唐朝的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回国,羽栗翔在使团中担任录事。由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肃宗以道路不宁为由不放藤原河清回国。高元度因此留下羽栗翔等人在唐,自己先行回国复命。后羽栗翔终生滞唐未归。羽栗翼则于777年作为第十五次遣唐使成员访唐,先任录事,后升为判官,回国后出任天皇侍医。

喜娘是藤原清河与唐女所生的女儿。藤原清河是752年第十一次遣唐使大使,归国途中遭遇风暴,滞留唐朝。后在唐结婚,生下喜娘。778年,喜娘随第十五次遣唐使团回日本探亲,途中所乘之船被风浪打成两截,同船60余人溺水身亡。坐在船尾的喜娘幸未落水,六天之后漂至日本西仲岛。消息传到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后引起了极大轰动。藤原家族是日本皇室外戚,是仅次于皇族的大姓贵族,喜娘奇迹般地到来让藤原家族激动万分。日本朝廷召集京城里官员子弟八百人,组成一支浩荡的骑兵仪仗队,欢迎唐使及喜娘。

以上几位只是唐日混血儿群体中的知名人物,他们在两国交流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实际上,在唐日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的还有许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结婚生子的,混血儿这个群体应该不小。有些人虽然没有加入到使者队伍中,却同样为两国交流作出了贡献。如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也热衷于传播唐朝文化。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club/8846248/p/101066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7
1,衣
日本现在穿的和服就是我们的唐服稍作改进;
2,食
饮食习惯,如筷子等,还是我们老祖先传过去的;
3,住
现在的民宅,还是有中华文化的痕迹。特别是现在的寺庙。
4,行为
点头哈腰,席地而坐,。。。。。。
5,诚信
在日本没有诚信,寸步难行。如果发生毒牛奶事件,他是如何都不能翻身的。

遗憾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已经遗忘太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