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文学艺术较之前有何新变化?

如题所述

首先,当然是词的发展,唐已有词(李白 忆秦娥),及至宋,词已是文坛大势,除了小词,还有了慢词(姜夔 扬州慢)。其间还出现了话本(清平山堂话本)。到元朝,文坛转向曲的创作,也是由小而长(张养浩 山坡羊,王实甫 西厢记)。话本也得到延续。其实还有,那就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由文字为主发展为文字与表演结合。诗词都只有唱,而曲多是配合表演与读者(观众)产生共鸣。最后,从文辞上说,文字由深而浅;从受众上看,由文人士官到普通大众。宋元时代中国文学史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从最显眼的体裁变化来看,近代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通俗小说和戏剧文学.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前者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
从总体上讲,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雄豪。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以叙事为主,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衰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它成功地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其文化意义:一是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判逆形象。二是褒贬分明,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意义;三是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三个显著时期:一是远古到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二是战国到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二是理性精神。三是节奏喧泄。
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之美表现在它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剧中的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戏曲程式化的表现:一是角色分行,分生旦净丑四行;二是穿戴类型;三是唱法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很多时候我们在提起宋代的文学成就时,不自觉的便会现想起宋词,唐诗宋词元曲,可谓如雷贯耳。但是呢我们却也忽略了在这个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其他文学形式的辉煌,虽然诗歌首推唐诗,磅礴大气,情感饱满,但是宋诗同样也不是其风范,宋诗中理趣,诗风平淡朴素,趣意盎然,在平淡之中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地。同时唐宋八大家,两宋便占了六位,也足见宋代文赋的发展的成就之高,同样冠绝数代。而且在宋代的文学中,理趣在其中的贯穿是整个宋代文学的总体特征,这不仅仅得益于宋代理学的高度发展和其理论的日益成熟,而且还直接影响了两宋时期文人的治学理念,敢于疑古、不盲目崇古、勇于创新。

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
宋代的诗文其实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重新演变的。早在唐代中期在韩愈、柳宗元的倡导之下就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散文的文体改革运动,他们倡导文章要古朴自然、质朴自由,这种新的散文特征与之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文运动之前推崇骈丽文风,内容绮丽繁杂,在古文运动的倡导之下,唐代中后期的散文文理并重,如韩愈的《马说》。

韩愈

但是这种文风在宋代初期却没有延续下来,其实这其中有很大的影响是来自北宋初期词的发展,北宋初期的词承袭了五代花间词的写作风格,文风绮丽,多为花前月下。因此使得北宋初期的散文创作也浮靡卑弱,韩愈、柳宗元所提出的古文传统荡然无存,而且文章创作形式固定,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在当时的文坛上对于诗文的体制的变革的呼声高涨,要求改变这种糜烂的写作风气。

柳宗元

而欧阳修则是宋代诗文革新的领头人,他张文道并重,学习韩愈、柳宗元,倡导文章的质朴以及责任担当;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诗歌的绮丽繁华,认为应该遵循杜甫诗歌的真实。欧阳修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饱满,政论文、史论、文赋皆名篇众多,在他的散文中议论、叙事、抒情相互融合,并且尽然有序,毫不杂乱。欧阳修的诗歌平易自然,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在当时被争相模仿。

欧阳修

欧阳修的诗歌则是一方面为了反映自我情怀以及个人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韩愈的影响,常常采用写作散文的方式写作诗歌,采用叙事手段写诗。诗歌总体流畅简洁,诗中富含议论,具有理趣,引人入胜。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诗歌成就也非常高,而且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显现出与非常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其政治家的身份相符合。而且王安石的文学作品非常重视其实用性,每篇所作,必有所指、必有所思,从一个政治家的理性角度来看待社会的众多问题以及变迁。

王安石

王安石前期的诗文创作注重反映现实,而且风格激进,这与其身处朝堂,参与政治变革有关,如《河北民》一诗则沉重地反映了身在边疆之地的河北人民生活的苦难,战争的连年不断,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纺纱织布、耕田种粮所得,具皆为边疆战事所用,再与富足的南方百姓相比,可谓天差地别。而在其退隐朝堂,回归故乡之后,那种锐气便开始收敛,心情渐为平淡,诗作风格含蓄沉稳,多为抒情之作、山水之风,多了一种退隐之后的闲适、淡雅。

北宋后期的诗坛
北宋后期的诗歌从初期如王安石、欧阳修等人着重反映现实开始走向抒发个人情趣表现自我情怀。对现实、对政治的关注开始下降,而且诗歌创作过于追求其形式,因此使得诗歌本身的内容色彩大打折扣。如在当时极为注重诗歌形式、讲究章法的江西诗派,便是两宋之交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诗风奇峭瘦硬,在写作方式上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法杜甫的创作手法而行,诗歌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而且认为诗歌中的一字一词都应有所出,以学问为诗,因此在江西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中用典庞杂繁多。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江西诗派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