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为何敢两次拒绝曹操?为什么之后他又主动投进曹操麾下做事呢?

如题所述

徐干字伟长,他是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名誉四海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身份足以证明他的才华。徐干在诗赋方面的造诣已是妙绝建安,而他的散文也是不凡,不过只有《中论》一篇完整传世,对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影响颇深,只可惜徐干的其余著作,如今不是失传就是佚文,令人感到万分遗憾。

徐干生平经历

徐干出生于汉灵帝刘宏执政晚期,当时由于汉灵帝的放任纵容,以张让为首的十常宦官集团十常侍在朝中专权肆虐,不少忠良之士都惨遭毒手,政治上的腐败让百姓们也生活于水深火热当中。

此时年纪尚小的徐干便闭门苦读,埋心于学习当中,经常在读书的时候因为过于专心忘记了吃饭。徐干在十五岁之前就已经“涌文数十万言”,而当他到了二十岁时便博览群书,五经悉藏于口中。

用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来形容徐干毫不夸张,尽管他过着吃不饱饭、睡不好觉的清贫生活,徐干也不曾对他现在的生活感到过不满和忧愁,从来不羡慕别人家的奢侈富贵,官职俸禄对其根本没有一丝丝的吸引力。

后来徐干的名节才气被人获悉,曹操在听闻有这么一位专志于学的才子之后,先后两次表达善意想要将其招入麾下,只是都被轻官忽禄的徐干以病推辞。直到建安时期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徐干看到中国统一有望,这才应曹操的征召入朝为官。

在五、六年的为官生涯当中,徐干依旧保持着之前清贫度日的习惯,人们对他几天才吃一次饭已经不以为奇。后来朝廷任徐干为上艾长,只是他因病未能赴任,到了瘟疫横行的建安二十二年,不幸染疾病逝。

《中论》现世原因

徐干传世的著作《中论》在当时受到了曹丕的极高赞誉,说徐干的文章已经“成一家之言”,并且预言了《中论》能流传后世,而徐干则会成为“不朽”。不得不说曹丕的这一次预言确实极准,徐干的其他文章全都缺失,唯有这一篇完整传世。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而《中论》中蕴含的正是徐干的思想抱负,不像曹子建文章的那种“辞采华茂”,《中路》带给人一种温柔敦厚、古朴典雅的感觉,其中共二十篇文章同现实息息相关,是当时一部济世救时之作。

不过其篇数历来就有争议,《魏志》当中记载是二十余篇,而《与吴质书》中却记载说二十篇,与流传今日的篇数相符。笔者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如此经典著作若是失传散佚,那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一件憾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