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如题所述

  1、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九日登高》

  2、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重阳山居》

  5、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

  6、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7、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8、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9、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0、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11、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12、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13、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14、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5、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九日》

  1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17、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18、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9、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2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21、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22、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23、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24、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25、绮罗丛里胜登临。——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6、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7、高唯北望,菊助可□明。——《浙上重阳》

  28、追往事,去无迹。——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9、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30、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31、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3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3、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3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35、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36、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37、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8、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3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0、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1、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2、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3、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44、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5、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47、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8、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旅中重阳》

  49、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汇总如下

1、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5
第3个回答  2022-11-10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关于时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茱萸节”,“菊花节”。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通常在公历(阳历)的十月份。关于命名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那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意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第4个回答  2020-12-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标签
小学古诗情感思乡唐诗三百首节日重阳节数字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百度汉语 AI让学习更简单立即下载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想念。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美好的节日。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古诗文网
视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6w02:32
赏析
赏析一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古诗文网
赏析二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
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诗词名句网
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

古诗文网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百度百科
王维的其它作品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居秋暝
相思
鸟鸣涧
查看更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