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本意

如题所述

“更漏子”调名本意即为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

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唐人诗歌中屡见“更漏”,但作为词调名的“更漏子”,却是始于晚唐温庭筠,温庭筠最擅其词,用此调咏更漏,故而得名。《钦定词谱》卷六:“更漏子,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唐宋词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属商调。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词,无别首可录。”此调宋代贺铸词,有“江南独倚楼”之句,故又名“独倚楼”;又有“翻翠袖,怯春寒”之句,故名“翻翠袖”;又有“付金钗,平斗酒”之句,故名“付金钗”。金代丘处机词,名“无漏子”。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韦庄《更漏子·钟鼓寒》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韦庄《更漏子·钟鼓寒》等。
第2个回答  2020-11-26
更漏子·本意
更漏子本意一般指更漏子·本意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作品名称
更漏子

作者
温庭筠也说是李煜

93%的人还看了
天下事
更漏子·本意
 

 【标题】:更漏子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也说是李煜

【体裁】:词

  【内容】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垂,

  梦长君不知。

  柳丝长,

  ●○○

  春雨细,

  ○●▲

  花外漏声迢递。

  ⊙●⊙○⊙▲

  惊塞雁,

  ○●●

  起城乌, (换平韵)

  ●○△

  画屏金鹧鸪。

  ●○○●△

  香雾薄, (换仄韵)

  ○⊙▲

  透重幕,

  ⊙○▲

  惆怅谢家池阁。

  ⊙●⊙○⊙▲

  红烛背,

  ○●●

  绣帘垂, (换平韵)

  ●○△

  梦君君不知。

  ●○○●△

    【注释】:

  (一题李煜作)

  ①迢递:远远传来。

  ②画屏:有画的屏风。

  ③香雾:香炉里喷出来的烟雾。

  ④谢家:西晋谢安的家族。这里泛指仕宦人家。

  ⑤红烛背:指烛光熄灭。

  ⑥梦君君不知:又作“梦长君不知”。

  【评解】

  这首词描写古代仕女的离情。上段写更漏报晓的情景,下段述夜来怀念远人的梦思。

  先以柳丝春雨,花外漏声,写晓色迷朦的气象。再写居室禽鸟为之惊动的情景。不独城

  乌塞雁,即画上鹧鸪,似亦被惊起。这种化呆为活、假物言人的写法,实即指人亦闻声

  而动。夜来怀人,写薰香独坐之无聊,灭烛就寝之入梦。通首柔情缱绻,色彩鲜明。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

  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

  《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

  《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

  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

  而君不知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