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镇的文化艺术

如题所述

“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大安“八兽”
据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大安镇第一位镇长李镇水两位老人的考证,大安“八兽舞”源于大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当时民众以“八兽”出演庆贺庆典。由于当时其“八兽”造型逼真,八兽舞更是气势非凡,更是被视

为吉祥之物(八仙八骑)。
之后,凡有大型庆典、春节大年
,必有出巡“八兽”。
大唐遗风绵延流传至今千余年。而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
“八兽”是由:麒麟、雄狮、大象、绵羊、独角青牛、老虎、梅花鹿、白马八只神兽组成,传说是八兽乃是“八仙”八只座骑,出巡是由八位儿童六男二女扮成八仙骑坐在八兽上出巡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有前后顺序之分:为首的是汉钟离骑坐麒麟兽、其次是吕洞宾骑雄狮兽、再有韩湘子骑绵羊兽、曹国舅骑独角青牛兽、依序是铁拐李骑老虎兽、张果老骑白马、何仙姑骑梅花鹿兽、最后的使蓝采荷骑大象兽。

出巡表演时在路上以“快跑、慢走、蹦跳、礼拜”等几个动作。“八兽”造型神似活现,形神兼备:麒麟以雍容富贵、狮兽耀武扬威、大象慢条斯理、绵羊纯善可亲、鹿兽则悠然自得、白马有矫健昂扬、独角青牛的憨厚、大老虎的威猛使人人惧之有喜。
大安八兽还以外形庞大而闻名海陆丰,如此庞然大物,需要靠多人的协力,才能表演,才能将其舞动的活灵活现,其中大老虎的身长9米,体宽直径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加上骑坐在上面表演的小八仙体重,总重量大约已有200斤左右。
所以每次出巡表演,每只兽都需须配有6位身强力大体壮人,相互轮流替换在兽体里面一前一后抬着的人,另外,由于在里面的人看不到前面路况和外面情况,这时就需要靠外面另外四人分列两侧以拍打兽身指挥,每次出巡会有很多的青年人跟随加入到管理八兽队伍中来,前有一人扛着“大安镇八路八仙”旗开路,武畔乐队5人(鼓手1人,号手2人,锣、钹各一人)和带队、后勤人员总共计70人。每次出演可谓兴师动众。
“八兽”巡游,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夹道争观。虽有舞着“铁姑叉”的“开路神”,腰束红巾,龇牙咧嘴,不时左、右、上、下各刺三
下,以示开路,但还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兽”队伍进退不得。这时,“八兽”中的猛虎、大象开始出列跑起来当“开路先锋”。几米长的象鼻能伸能缩,出其不意,伸向围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长的虎尾,甩起来虎虎生风,无人不怕,围观者霎时如浪涌般散开,惊叫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待众人让出道来,大象、老虎才重新归队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将大安“八兽”说成“大安墟弄大虎”。
据传,旧时大安墟有一“官奶”,平时耀武扬威,刁钻刻薄,众人皆厌。“八兽”表演者约好在游行时将她“教训”一番。及至街上,见该妇站在前沿,瞅准时机,将象鼻对准该妇胸部,猛力一击,官妇当即四脚朝天,众人大笑不止。该妇气愤归家,哭诉丈夫,要报“一鼻”之仇。官绅扬言要报复。其手下提醒说,此去奈“更寮脚”如何!?只好作罢。 旧时大安墟各社头成立“约馆”以保平安,民间称“更寮”。有东约馆、西约馆、南约馆、北约馆等“四约四馆”。“八兽”均分四社头,每社头两只。西社为青牛、老虎;北社为麒麟、象;东社为狮、绵羊;南社为马、鹿。从制作到表演各项费用均由各社负责,故八兽出演又叫出社。
据长辈介绍:各社头分若干“福户”,
大都选择宫庙作议事地点。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松柏篮)聚于松柏篮埔帝爷公庙;福新街(纸街、后街、堀仔尾)聚于妈祖庙;北社寨内肚(扶安寨)聚于大杜爷庙;南门町聚于石榴脚;东社潭仔墘聚于榕树脚伯公庙;吴厝内聚于辗师爷庙(原东约馆);南社中街聚于佰公庙,桅仔园聚于关帝庙。
旧时大年初一、初二、初四三天,“八兽”必须游行。另外,正月二十为大安社日、五月十三松柏篮埔做大戏、九月初九帝爷寿诞和逢十年或五十年大庆,“八兽”都出社巡演。
海陆丰唱曲舞狮保存着一套礼让体制习俗。唱曲属文、舞狮属武,文大武小,“文武”路上相逢,狮队须为曲班让道先行。狮班中有龙狮、狮夷、蛤仔狮、盖仔狮等,其中以盖仔狮为尊。唯“八兽”地位特殊,唱曲、舞狮班路上与之相遇都要让道。大安“八兽”曾到陆城及沿海乡镇巡演,所到之处,群众在街边村道、巷口家门设香宴迎接,炮声不断,家长率众眷顶礼膜拜。

抗日战争时期,大安“八兽”成了宣传抗日的有力工具,多次参与宣传抗日的游行集合,“八仙骑八兽,鬼子亡金秋”的童谣与《救国歌》响遍大街小巷,大安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八万学生从军去”口号的感召下,大安青少年纷纷加入曾生领
导的东江抗日纵队。1945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受缴械时间恰是立秋之后的第7天,大安人说这应验了“鬼子亡金秋”的童谣,更把“八仙八兽”当成“圣物”,8月22日“八仙八兽”出现在庆祝抗日胜利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解放以来,“八兽”多次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成了对外文化交往的“名片。”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汕尾凤山妈祖庙会、碣石玄武山庙会、陆丰市建市庆祝大会、东海镇迎仙桥重修落成剪彩等大型活动都活跃着“八兽”的身影。
“八仙八兽”亦曾蒙受“奇冤”。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是年正月白军进
入大安境内,同年农历二月初八,“八兽”被迫作为伪政府的反动宣传工具。之后,恢复正月二十正常出社。1958年冬,大安区政府在大安田心仔召开万人会议,成立大安人民公社。大安“八兽”参加祝贺。公社一干部硬说“八兽”是伪军的、反动的,便一刀砍掉“八兽”,使大安“八兽”长时间“隐居江湖”,直至拨乱反正后的1979年才重现于世,参加国庆大典。
“八兽”舞历来是大安人最为喜爱的民俗节目之一,李镇水老人介绍了旧时大安“八兽”表演情况。
出社前,“八仙”穿戴上相应的服饰后由化妆师根据角色绘上脸谱。 “八兽”表演者穿上草鞋。据说,草鞋可以辟邪,底加皮革,上大铁丝,不怕玻璃铁钉,和着鼓点,踏地有声,因有“六耳”,俗称“六耳鞋”。各切准备就绪,汇集于北社帝爷公庙前,即现在的大安镇文化广场,举行“化眼”和“点睛”的仪式。
广场上早已设好神坛,“师公”开坛设法,办符开光,“八兽”架在木椅上按大小一字儿排开(各种狮表演前都是放在地上,只有“八兽”架在木椅上),“八仙”站列一旁。
“师公”办符开光后,还要表演“上刀山”、“过火海”等节目,接着为八位仙童“化眼”,道士口中念念有词,用柳枝将符水洒在八位仙童身上,这叫“化眼”。意即此八童非童也,乃真“八仙”也,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接着,道士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依次在八兽眼中各点一笔,这叫“点睛”。意即此时起,此八个庞然大物即八仙所骑之神兽也。
据老人说,没有通过“化眼”和“点睛”的“八仙八兽“,不是真的“八仙八兽”,通俗地说,它们就没有法力为民赐福和驱邪了。
仪式完毕,接着进行巡游表演。旧时大安有四大宫庙,分布于四社头,八兽每到一社,必先参拜。大型的节庆还有其他的表演队伍参加,执大旗、扛排风、挑花篮、精彩纷呈,奏八音、办土景,一路浩浩荡荡。首先在玉虚宫参拜元天上帝后,从广场出发,主要路线:南门町→扶安寨→打铁街→篮箖大巷→周厝巷→米街→堀仔尾,参拜妈祖;又经后街→中街→鱼街→围仔,参拜华光爷;再经油车头→街仔顶→猪仔街,参拜碾师爷;最后经石榴脚→上五宫→重回广场帝爷宫。此时,已周游大安列街列巷。
各社头有专门制作“八兽”的艺人,他们对各兽的制作各有所长。据知情者说,近代的制作艺人有:西社的康娘桂、陈荣制作青牛、林子付制作猛虎;北社的黄标制作大象,杨贵之父制作麒麟和雄狮。“八兽”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制作耗时耗资。因室内空间限制,只能分解成各部位制作,出社时才组合而成。制作材料有竹、木、麻、铁、布等。
据艺人李成介绍,“八兽”头部制作先用竹片、铁丝扎架,再用猪血料糊牛皮纸,最后上色彩绘;体部制作先制好长方形木梯,前后装置扛八兽的扁担,中间上置一小凳及扶木,用竹篾均匀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圆柱形兽体,之后,在上面披上麻袋布,再披上用布缝制的各种兽皮,最后根据兽体外观彩绘即成。各兽制作稍有差异,如绵羊,还要粘上棉花,猛虎尾巴的长度等于虎的体长,内用长竹片、大铁丝绑制,使之在游行时能不断的颤动。大象的鼻子要能伸缩自如。总的一句话,八兽的制作,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转述)
被誉为“海上女神”的妈祖,历来在沿海地区受到人们建宫庙祭拜且香火鼎盛,但地处广东陆丰市山区的大安镇却有两座妈祖庙。就此,陆丰市爱心义工协会继到大安镇济困抚孤活动之后,专程进山寻访古迹,探究个中之因,领略先祖聪明才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坐落在大安镇西社堀仔尾的妈祖天后宫传说乃为宋代时期由苏姓族人所建造。
旧时的乌坎港湾汹涌澎湃的海水,溯河而上大安墟,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咸乌”游弋使得物产丰富。
妈祖庙(天后宫)距离漯河堤岸大约有50米,庙宇坐北朝南,以逆水而建,古有地名“落水金狮”。岸边两侧青龙白虎,临水巨石,状若狮爪。下游为漯河两岸(大安与西南两镇)渡船头、大町坎、鱼街、桅仔四个渡船渡口码头,上游即是浊水港、三渡溪和两座古桥(两板桥)。

大安八景其中两景
狮嶂龙泉景一河,惟有南洋叠种多。
鱼山响石拦水口,堀尾墩山接江波。  两桥清浊源流远,绿榕烟霞秋满河。  鹰地古榕遮后壁,犀牛望月照深河。
传说宋代苏氏至此开基,一日,苏氏与地师从后壁埔一路“掠龙”至此,地师忽问:要自己好,还是要大家好?原来,地师见此地“龙度”甚佳,探询东家,若答“要自己好”,即在此建苏氏宗祠矣,但庇佑的只是一姓一族。理明因由之后的苏氏即时答曰:“大家好!”地师闻言遂在此建妈祖庙。
庙宇右侧之渡船头,即堀仔尾渡口,清代由对岸尚书埔吴姓族人管理。有碑刻三方。门口庙墙古碑。碑文伞格书写:
后壁埔大园乃墟内来龙
入脉之所均赖安宁现请
司爷俞示禁不准掘土残伤
龙脉业经签差协保巡查
如敢故违鸣 究不贷
道光廿一年六月 日公禁
据说妈祖庙建成后,大安墟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水陆两利货畅其流,山区货物顺流而下,沿海渔货逆水而上,引来了巨贾商家云集于此,商机日趋热场。墟内人家不忘当年苏氏先祖博大情怀,至今仍存“凡红白喜事请苏姓人坐大位”古风。两座妈祖宫庙,祭拜的人群长盛不衰、香火愈旺,长辈还常常在此教育后人“不能小心眼,要顾全大局,会旺益子孙”。
爱心义工们耳闻目睹现在的大安,更是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楼房林立,车水马龙,镇内商铺交易十分火热,宫殿边一位老者无不自豪地告诉大家,“大安人在珠三角做生意的那才‘顶呱呱’呢”!义工们还了解到,该镇是市率先评上“广东省教育强镇”的,你不难发现最漂亮、最宽敞的建筑,必定是学校。大安石寨被授予“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安的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舞出国门到过白俄罗斯等地表演。早在2006年5月,“滚地金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大安古镇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牌匾熠熠生辉 。 根据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