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红楼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四大名著每本书都蕴含天机,只不过人越来越不悟道,最后只能读取里面的故事情节了。

红楼梦一书也是天书,也是修真书,曹雪芹不是一般的人,他想借人世间纷纭变幻、世事沧桑告诉人一个道理,可这道理很难有人参透,他只能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们都以为曹雪芹乃一痴人,痴于人间情爱,可是谁又理解这部天书真正之意味呢!

曹雪芹在开篇就用《好了歌》告诉世人,人间纷纭世事不过过眼云烟,“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可人迷在红尘中,把名利看得很重,放不下,正如曹公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儿孙、金银、功名忘不了”,反而把红尘当成自己的故乡,“反认他乡是故乡”了,诗仙李白也曾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历史啊,不过匆匆流水;红尘啊,不过像一个小旅店那样,根本不是故乡,若是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是多么悲凉啊!

若您觉得我说得玄,不妨当乐子、故事听听,曹雪芹十年批阅辛苦所成之书,究竟要说明的是什么?批判封建社会?痛恨名利官场?心惜人世苦恋?呵呵,引用一篇文章里所说的:

“《红楼梦》在世间广为流传,引得无数人为之赞叹,又有众多文人墨客沉迷其中。我认为《红楼梦》的社会人文历史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并非它留存广传的真正原因。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神传文化,也就是修炼的文化。而修炼首先要去的就是对情的执著,《红楼梦》用了绝大篇幅,描述了感情纠葛,而这个情,恰是世人跳不出的苦海,但描述感情的纠缠却不是作者的本意。读者只要看开篇和尚道人的对白,《好了歌》,宝玉的来历和结尾宝玉的结局就不难明白。 曹雪芹在结尾处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是在让人们遍历情欲的纠缠和痛苦之后,能看破红尘,跳出人间苦海,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本来的地方。一个红字,包含了对人情世故的变幻多彩与缠绵愚蒙的感受,一个楼字喻指小小的尘世间,却也演绎著无尽的缠绵情感,梦字更是直截了当,告诉人们那一切只不过是梦幻一场,切不可贪恋执著。

《红楼梦》是神有意留给人,让人了解生命的渊源、恩、缘、归宿等文化。世事如烟,人生如戏,人能从中明悟大道,迷途知返,才是人生命的根本意义。”

“红楼一梦警世人

名利情仇随风散,悲欢离合尽空茫。

一声锣鼓惊梦醒,红尘原来是他乡。

都道曹氏是情痴,谁知济世慈悲肠。

满纸悲泪警世人,世人浑浑但心伤。 ”

觉得玄的话,但可当乐子听听。不过,曹公半生心血之作,难道就是为了批判封建社会吗?一个才华盖世的大才子,他到底要告诉后人什么?
红楼梦有什么现实意义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 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 *** 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2. 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 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
《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
《红楼梦》所展示的贾府的末世景象,概括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景象。作品所揭示的贾府没落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种种痼疾。一叶知秋,贾府衰亡的悲剧,其实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

《红楼梦》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描写了一对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讴歌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把爱情描写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宝黛之间的爱情,无疑寄托著作者的理想,在一个“礼”的世界里,他希望真情常驻人间,这就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理想色彩;与此同时,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促使他无情地展示了“情”的毁灭,这就有时宝黛的爱情悲剧更能震撼人心,作品的悲剧意蕴也更加深厚了。

《红楼梦》的艺术描写的特色

1、自然、精深的整体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生活的原神态保存得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对生活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加工而不露丝毫斧凿痕迹的作品。这突出表现在小说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整体性上。曹雪芹是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写宝黛爱情悲剧的,不仅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情婚姻悲剧,还写出了一个腐朽的处于新旧交过程的时代。   2、人物描写的成就:

(1)塑造了形形 *** 、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2)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缺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4)处处从生活的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

3、细节描写的特点:《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显人工斧凿痕迹,十分真实自然;同时含义丰富、深刻,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善于看似琐细在日常生活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

4、语言龚色:《红楼梦》的整体语言风格的朴素自然、明快流畅、含蓄深厚;叙述语言的准确传神;人物语言的生动精彩,富于个性化。
研究红楼梦有什么意义??
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还有红楼中的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
红楼梦中的红楼是什么意思
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以前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楼上的两位说的不完全对,但是 已经不错了。

所谓红, 曹雪芹用它来比喻像, 湘云、宝钗、黛玉、探春、迎春、元春、等等这些从小生长在深宅大院的侯门千金。 之所以宝玉 就喜欢红色 , 正是因为 红楼里的 红字 是比喻 这些女子的。

楼 就好理解了, 顾名思义, 这里 就是 象征 富贵与 权势的 像 贾府 这样的 深宅大院,

因为古代 女子 不出嫁 一般都是 足不出户的,这里 引申为 围墙的意思。所谓 侯门深似海,

所以,红楼 解释为 生长在 深宅大院 里的 千金小姐们,

把 梦 也 给你说了吧, 梦 这里 不是指 咱们 通常 所说的 做梦 的 梦,

这里 泛指 事情, 也就是 他们之间 所 发生的 种种 事情。

所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我对 红楼的了解,就是这个意思, 我相信 这就是 正确答案。

谢谢。如有 关于 红楼的 问题 ,希望 继续探讨。
研究红楼梦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红学呢?答案很简单,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由于爱好者、研究者众多,红学日益成为“显学”,其“热闹”程度大有超过甲骨学、敦煌学之势。 红学一词,开始出现的时候,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记载:“光绪初,京师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民国初年,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 红学又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索引、题咏。新红学则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胡适考证出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适虽然遭受批判,但这些观点却普遍被人接受。近几年来,随着红学的深入发展,新红学的基本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杯疑,而屡遭批判的索隐派中的某些合理成分,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1982年,周汝昌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红学的范围作了如下界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梦楼》同研究《三国演义》、《水讲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比如说,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是如何写这个人的,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学研究的范围。这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红学研究的范围。红学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意义。如果我的这种提法并不十分荒唐的话,那么大家所接触到的相当一部分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并不属于红学的范围,而是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 在周先生看来,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到《红楼梦》的“本事”问题上,即《红楼梦》写的是谁家事。 周先生的意见,其实是想突出红学的“重点”。因为周先生本人,一直在曹雪芹的研究及脂评、版本、探佚上下功夫。但他把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排除在红学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自然遭到了一些人士的反对。 针对这种诘难,周先生主张,红学“是产生于《红楼梦》本身的特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专门来试行解决读《红楼梦》这部与众各别的小说时所遇到的特殊困难的一门特殊学问,并不是与一般小说无所区别,或全然一样。”因此,主张“红学”与“红楼梦(作品)研究”区别开来。 对红学概念的理解不同,实质上牵涉到红学研究中何为重点,红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应必诚、赵齐平等人,都对周汝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主张不应该人为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