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的读音。??

如题所述

于“曾不若孀妻弱子”中“曾”的读音,有以下的说法:

《论语译注》“曾”字字音商榷

《汉字文化》 2010年第1期

季琴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译注书可谓是“汗牛充栋”,目前最通行的是由杨伯峻先生编写的《论语译注》。该书注释翔实,可以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然而有一些注释值得商榷。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

杨伯峻先生认为以上两句其中的“曾”音层,cénɡ,副词,竟也。在古代汉

语中“曾”可用作副词,表示“竟、竟然”或“连……都……”的意思,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但关于它的读音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读作zēnɡ,如由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选录了《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对“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一句的“曾”注释为:“zēnɡ,副词,竟、竟然”。由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2007年修订本)也选录了《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对“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一句的“曾”也注释为:“zēnɡ,副词,起加强语气作用”。《汉语大词典》中“曾” 条:“zēnɡ,①副词,乃,竟。”《汉语大字典》“曾”条:“zēnɡ,一副词,①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②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另一种认为应当读作cénɡ,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在读作cénɡ“曾”第2个义项下注释说:“副词,用来加强语气,有时可以译为‘连…… 都……’”所举例证为《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在《古代汉语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中,“曾”字第9个义项为“cénɡ,竟然、简直”,所举例证为《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那么当“曾”用作副词,表示“竟然、简直”义时究竟是读作cénɡ,还是读作zēnɡ呢?《说文解字·八部》:“曾,词之舒也。”段玉裁在作注时说:“盖曾字古训‘乃’,子登切。后世用为‘曾经’之义,读才登切,此今义今音,非古义古音也。”段玉裁的意思是“曾”训为“乃”读zēnɡ,这是它的古义古音;当“曾”表示“曾经”义时读作cénɡ,这是后起之义后起之音。《经传释词》卷八:“曾,音增,此‘曾是以为孝乎’之曾。俗读如层,非也。曾,乃也,则也。……《论语· 八佾》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先进》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为政》:‘曾是以为孝乎?’……皆是也。”“曾,音层,此‘曾经’之‘曾’。”王引之已经明确指出《论语》中“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是以为孝乎”,“曾由与求之问”三句话里面的“曾”读作zēnɡ。他还指出:“《玉篇》:‘曾,子登切,则也;又才登切,经也。’《广韵》同,是训为‘则’者,乃‘曾是’、‘曾谓’之曾,音子登切。训为‘经’者,乃‘曾经’之曾,音才登切。《群经音辨》:‘曾,则也,作滕切。曾,尝也,昨滕切。’尝即曾经之义。以上诸书,皆音义判然,不相淆杂。《说文》:‘曾,词之舒也。’此即‘曾是’、‘曾谓’之曾,当读如增。而徐铉音昨棱切,则误读如层矣。《集韵》:‘徂棱切。’引《说文》:‘词之舒也。’即踵徐氏之误。自是以后,遂以‘曾是’、‘曾谓’之曾读如层矣。当依《玉篇》、《广韵》及《经典释文》改正。”王引之认为依据《玉篇》、《广韵》、《群经音辨》、《经典释文》等书,“曾”训为“乃”、“则”时应当读作zēnɡ,训为“曾经”义时读作cénɡ,而后人之所以将训为“乃”、“则”义的“曾”误读作“层”是受了徐铉的影响,因此当“曾”用作副词,表示“竟然、简直”时应当读作zēn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8

[2]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