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在位年份是1368年到1398年,洪武十三年(1380)的意思是,明太祖在位第十三年的时候,当时的纪年时间为1380年。
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在打败了各路起义军以后,掌控了江南的全境地区,并且在应天府称帝,改年号为洪武。
依照当时明朝年号的制度,通常是由翰林院的大臣们拟定年号备案,然后再提供给新的皇帝挑选,但唯独明太祖的年号是个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
洪武的意思是洪大的武功,有着显示武事威严的意思,在1398年的时候,朱元璋去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于是在第二年的时候,改年号洪武为建文。
扩展资料:
年号源于中国,后来普及到中国周边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历史上除了中国、日本外,朝鲜、越南、琉球等国都曾经使用过年号纪年。
年号是帝王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此前,纪年或用甲子,或以帝王名号为称,如《资治通鉴》始于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一年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据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十九年,即建元元年。
从汉武帝建元元年至清宣统三年的2051年间,凡新皇帝登基,或因某种事件的发生,或为避讳,改元建号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以表示与民更始。
年号是代表帝王正统的标志,被称为正朔,使用年号被称为奉正朔,含有政治认同和表示屈从之意。
与之相反,不奉正朔意味着不认同、不屈服。对某一年号的认同和使用,在分裂对峙和朝代更替时期成为了对正统认定的风向标。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年号开平,但是唐朝昭宗册封的晋王李克用仍然使用唐昭宗的天祐年号,表示仍然奉唐正朔,不睬朱温。
在五代十国中,闽、楚使用后梁、后唐的年号,吴国和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根据年号可以可出其中的藩属、臣服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