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朝廷居然有食堂,都是吃什么呢?

如题所述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朝廷对在朝为官有贡献的近臣提供食物,也做过给管理膳食的官员一些食物的馈赠,但是没有进行大规模普及。(出自《汉书·贡禹传》)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克定天下,方勤于治”,为此决定要延长每天上朝开会的时间。


要知道长安城特别大,早上五点半就要准时进入朝廷,不能迟到,天没亮,朝中大臣就得穿戴好,从家里出来,家离得近的还好说,住的远的,连跑带颠能不迟到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吃早饭,关键也没时间做啊!

为了不让大臣们饿着肚子上班,延长上朝时间就得饿到下午,朝廷给官员们提供一顿免费的“工作早餐”,食堂就在金銮殿前的长廊下。因为能吃上免费的食物,下了朝不用饿肚子,所以官员们还挺喜欢。——唐朝状元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记载。

不久之后,唐太宗看这个决定,效果不错就把这个政策推广到了其他官署和各级地方政府,成为了规定。

唐时的蔡词立曾经在《皮州孔目院食堂记》中称:“京百司至于天下郡府,有曹署者,则有公厨。”由此可见,唐朝三百年,官员食堂已经得到普及,以后每个朝代都把这种制度沿袭了下来。

古代官员食堂的标准名称叫“公厨”,但是分级别,也有不同的称呼。

如果天子请客就叫“天厨”。只要是在一定品级之上的地方官员到京城来汇报工作都可以去“天厨”用餐。不在出席朝会范围之内的在京官员都可以在本部门公厨享用工作餐,被称为“百司官厨”。


在百官中档次最高的就是宰相办公的政事

堂厨,被称为“堂厨”。《唐会要》中就曾提到,唐高宗时,宰相们曾经把“政事堂供撰珍羹”作为主题,开会讨论要削减伙食标准,有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丰富的公餐是皇上对中枢机务的重视,由此罢议。

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诸如“县食堂”、“判曹食堂”等名目的公厨。另外,所有公厨在为官员提供工作餐的同时,还要另办专供吏员也就是一般的小官吏,如衙役之类的吃饭的食堂,被称为“吏厨”或“佐史厨”。


朝廷公家食堂都能吃到什么呢?

首先牛肉肯定是没有的,你想吃牛肉炖土豆,水煮牛肉,酱牛肉,那是不可能的,唐朝法律规定,你要杀自己的马或牛,要服一年的苦刑。

所以别指望什么山珍海味。反正大臣们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头羊,那么多大臣分到每个人碗里的羊肉应该没有几片。

冬天供应的工作餐和夏天是不同的,冬季有烤火餐,夏季有防暑餐,各个节日也有加餐。

如果在冬天上朝,退朝以后在大殿外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饭,那么负责办食的光禄寺会依例给你们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热汤饼,或者馎饦bó tuō是一种类似于面片汤的食物,算是高级工作餐。另外冬天的加餐还有黍臛[shǔ huò] ,应该就是一种加了黄米的肉羹,趁着热呼劲还得快点吃,不然一会就凉了。


如果您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上朝,工作餐端上来的会是过了凉水的凉面、粉粥,再配一些水果之类,如桃、梨、石榴、柿子等。

赶上特殊的节日上朝,比如寒食节,会给甜米粥喝;正月初七和三月初三会赐一些煎饼;

正月十五、三十赐糜糕(小米做成的糕);五月端午赐粽子;七月七赐斫饼zhuó(就是一种切开的面食);九九重阳节加糕点;十月一日加黄米羹 这些都是在日常餐点之外另加的,算是额外福利。


像这种坐在房檐下吃工作餐的环境,环境好不好没关系,食物好不好在其次。但是其中的荣誉和政治意义不一般,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顿饭那叫光荣的不得了。应该是许多人的终极梦想。

许多大臣就认为皇帝提供工作餐,是为了优待人才,希望大臣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国家治理好。

其实这个待遇和我们现在单位提供工作餐是一样的,可算是一种实质性的补贴,这倒不在于钱的多与少,它的意义更在于表达单位对员工细致入微的关心与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