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逝世,曾以他姓名命名小行星,他为何值得所有人缅怀?

如题所述

很多人把注意力都关注到明星的丑闻、明星的去世上面,但我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最为关心的人物应该是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比如像最近去世的中国天文学的泰斗王绶绾先生。他是中国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王绶绾先生192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3岁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学习,先是学习航海,后又改学造船。1943年重庆毕业后,他又赴英国学习造船。1950年,他转向了自己一心喜爱的天文事业,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他毅然放弃了外国优越的研究条件,回到祖国,先后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和北京天文台台长。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他一直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他还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绶绾1953年回国之后,便负责国家迫切需要的大地测量与绘图工作,在授时方面贡献卓著。他的第2个贡献卓著的领域便是射电天文学。射电天文学是二战以后天文学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1958年借中苏在海南岛联合观测日环食之际,中国向苏联提出了借用其小型射电望远镜来发展自己射电天文学的建议,王绶绾先生临危受命,当时我国在这一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他专门在北京打造了一个以各地天文学骨干为核心组建的射电天文学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为我国天文学领域实测、理论、测量等方面的综合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这个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的第一批射电天文学家,才使我国的天文学在射电领域能够领先世界。在王绶绾先生的领导之下,我国天文学家很快便成功研发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可以对太阳厘米波进行监测。1966年以来,王绶绾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发了5项米波射电干涉仪等重要的天替观测设备。王绶绾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是研发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这是一台既具备大口径又具备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解决了困扰天文学上百年的难题。该望远镜可以在大片天区中观测到几千个光谱,使观测效率提高了几千倍,并且造价低廉,只有2,00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的10亿美元的同等设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绶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王绶琯,1923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方案。国际编号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标志着他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

他不仅致力于科研,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1999年他倡议并联合60位科学家创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他曾说:“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在科普方面,1990年代,王绶琯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当时获得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60多位院士的积极回应。俱乐部会员中不乏国际科学前沿研究的佼佼者,他也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1993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以表彰王绶琯在中国现代天文学上所做的贡献和成就。

科学研究之外,王绶琯好诗词创作,认为两者之间颇有共通之处。1989年,王绶琯应老一辈数学家孙克定之召共同创建了中关村诗社并任社长数年,诗社的社友们也多是科学家,他们提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以诗匡世”。王绶琯在他的《临江仙·书怀》一词中曾写道:“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

第2个回答  2021-02-08
那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所做的贡献非常的大,给人类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所以才值得被缅怀。
第3个回答  2021-02-08
因为这个天文学家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也发现了很多的小行星,所以值得所有人缅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