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省略主语

如题所述

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主语省略句有哪些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2. 诗词中省略主语有几种情况

诗词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在诗词中我们是很少见到有主语的句子的。所以,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诗词中也是 比较复杂的,省略的主语是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1。

若句子的主语是作者本人,一般会省略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述第二、三、五句的主语都是作者,但已经省略了。

2。 句子的主语是作品主人公,一般也省略例如皇甫冉《春思》前四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诗中“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一句的主语是某一位戌边军 人的妻子,也即作品的主人公,所以在此也就省略不提。

3。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有所交代,一律省略例如崔颢《黄鹤楼》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作者发愁的不是“烟波”,而是不知“乡关何处”。 但这个主语在前句已经言明,故此省略。

3. 古文缺少主语算不算是语法现象

古文缺少主语并不是“缺少”,而是前文有交代,后面的句子通常省略主语,称为“省略句”。

省略句是一种语法现象,但不是文言文特有的文言现象。因为现代汉语常见的主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与文言文的主语省略相同。

例如《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因前面一直在讲述武陵人的故事,不需要在每个句子中都反复交代。现代汉语中,如果记述张三的故事,同样没必要每句话都保留主语,“张三早起简单洗漱后,没吃早点就去车站接人”,后面的“刚出门,就遇见了邻居大爷……”;“笑笑说,……”;“上了公交车……”;“在出站口等半天……”。这些句子都没有也没必要反复出现主语“张三”、“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