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抗洪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速求苏轼抗洪守城部分翻译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所谓“木岸”,就是用树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连,放置在河床两侧,用木桩钉牢固,使河道宽窄一致,增加流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

内翰(翰林)苏文忠公(谥号),名轼,字子瞻,苏老先生(苏询,苏轼的老爸)之长子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比冠”,到二十岁;“博通”,精通;“属”,写;“好”,喜欢.译文为: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出”,出了城;“动摇”,动摇民心;“谁与”宾语前置,和谁.译文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答案:(1)B(2)B(3)C(4)①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 *** 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3. 文言文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的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

“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 ②山东地方 ③私下、内心 ④死 ⑤已经 ⑥泪 ⑦大概 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4. 苏轼秋声赋文言文答案

《秋声赋》练习检测 答案 一、文学常识:(2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清明:清朗明净 (2)物过盛而当杀 当杀:必定衰败 (3)黟然黑者为星星 星星:点点白发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 夜:名作状,在夜里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名作动,结果实 (3)百忧感其心 感:使„„有感触 (4)万事劳其形 劳:使„„劳累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悚然:惊恐的样子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疾走:快跑 (3)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心中。摇:损耗。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戕贼:伤害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但闻:只听说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砭:刺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霏:浓密的样子 (9)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正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表修饰连词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表并列连词,并且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表并列连词,并且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表承接连词,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表承接连词,就 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3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表修饰连词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表定语后置,助词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代词,代指头发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表判断语气,助词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以:介词,把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以:介词,凭,用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 之:表去独,不译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之:代词,指代秋风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之:助词,的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之:去独,不译 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判断句)3、商,伤也。 (判断句)4、夫秋,刑官也。

(判断句)5、胡为而来哉? (介宾前置句) 四、翻译句子:(13分)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3分) ——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3分)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3分)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2/3 ——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五、读课文,回答问题(要点):(12分)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 (3分) 答:秋声。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秋声气势汹涌,来势猛烈。

形象化的比喻,借有形描绘无形,化虚为实,写出了秋声之形,引出作者的悲秋之情。2. 第二自然段在描写秋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与写秋声有怎样的联系?(3分) 答: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意萧条,山川寂寥,秋气凛冽摧败草木,秋心肃杀,秋乐悲伤。

烘托秋声之悲,衬出欧阳子内心之悲凉。3.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聆听秋声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而人生,悲秋伤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作者透悟人生,渴望超然尘外,心境淡泊。4. 文中两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3分) 答:以童子少不更事、不解风情反衬欧阳子历经沧桑、感慨良多;以秋虫唧唧烘托欧阳子心境悲凉孤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