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什么情感

如题所述

除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包含了诗人出世与入世、隐退与进取的矛盾心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主要在下片中,而上片词则包含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饮而醉,意兴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隐含了他的出世思想。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就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