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谁写的?

顺便帮我找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的资料,不要太长,简明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吕不韦,生卒不详,战国后期卫国人。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受到秦公子楚的赏识,后被奉为丞相,弃商从政。秦始皇执政后,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乃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兼儒墨,合名法”,编纂而成,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以儒家为主流,以道家基础,取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其消极避世的成分,旁采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文章明朗犀利,故事、比喻、议论有机结合,成书之后,曾布之于咸阳市门,有能增益一字者悬赏千金。盖吕不韦想藉此向世人昭示他一统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政见。可惜志未申而身先死,其理论不能行于当世。汉兴起后,吸取亡秦教训,王霸并用,崇尚无为,与民休息,许多方面与《吕氏春秋》的思想一致。初,不韦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至贵为丞相,而遭杀戮;《吕氏春秋》,揉合百家,涵盖经史,其身世也传奇,其著述也广博,好古岂能漠视之?

最早为《吕氏春秋》作注的是东汉的高诱,今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是比较完备的注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2
《吕氏春秋》,书名,又称《吕览》,是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所编著。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史记·吕不韦列传》云:「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曰《吕氏春秋》。」今本〈十二纪〉在前,六十一篇;〈八览〉六十三篇;〈六论〉三十六篇。共一百六十篇,计二十余万言。梁玉绳称以十二纪为首,似非本书序次,当是以纪居末,览居首,故举其首而称《吕览》。内容兼存儒、道、墨、名、法、兵,农诸家之言,故《汉书·艺文志》列于杂家。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礼俗、卫生、音乐、道德修养等,详细论列统一事业之事,保存许多先秦诸子及先秦史资料。注释者除东汉高诱外,尚有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等。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未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 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 家僮万人。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即将亲政,吕不韦意识到要发生相权和王权的矛盾,便从多方面做了应付的准备,终于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发生了武装叛乱。秦王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与吕不韦有牵连,罢免了吕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先起,黄老继之,进而有名、法、岳、农各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末期,却有着要求思想统一的倾向。所以吕不韦要门下客人,个个著其所闻,综合百家九流之说,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最后汇编成书,名曰《吕氏春秋》。全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等三个总题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余万字。于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这部书特别注重吸取儒道两家的学说,对法墨两家的观点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 《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杂家的代表作,说它是“杂家”,因为它是“诸子之位兼有之”,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调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观点。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为秦朝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的。这是在韩非之前进行的一种统一思想的试验,结果失败了。但是,作为《吕氏春秋》的历史任务, 并不是结束于先秦,而在于启开两汉。
第2个回答  2019-06-04
吕不韦和他的门客

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末期,却有着要求思想统一的倾向。所以吕不韦要门下客人,个个著其所闻,综合百家九流之说,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最后汇编成书,名曰《吕氏春秋》。全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等三个总题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余万字。于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这部书特别注重吸取儒道两家的学说,对法墨两家的观点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杂家的代表作,说它是“杂家”,因为它是“诸子之位兼有之”,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调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观点。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为秦朝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的。
第3个回答  2007-01-02
名义上是吕不韦写的,实际就像今天某人超有钱(权),雇一帮写手给自己著书立说的情况差不多。
第4个回答  2007-01-01
秦时吕不韦组织手下众多门客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