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枫桥夜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所以这段时间频繁的遇见《枫桥夜泊》这首诗,背了不知道多少遍,但真正的读确实是少的。

初见,在小学。那是孩童吟诗,像顺口溜一样,把诗记下来,背下来,默写下来,应对测试。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没有过多的要求。也至于往后多年,单调地重复。《枫桥夜泊》,是每个正常小孩打小就能背的滚瓜烂熟的诗,我也不例外。

邂逅,在寒山寺。一整条gai,都在导游的讲解中吟读。“枫桥”是指江村桥和枫桥,“愁眠”指愁眠山(孤山️),夜半钟声,也不是当初的那口钟。有疑惑,如果枫桥指的是桥,愁眠指的是山,那诗怎么会成就诗意美呢?寒山寺的围墙,那么多吟唱寒山寺的诗词,为何偏是张继的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呢?

诗意美,是丰腴的,而现实,又是骨感的。这是很多人对旅游景点最直接的体验。我也不例外,钟声未闻,枫桥未见,是有点失落的。寒山寺的钟楼在维修,枫桥由于《航拍中国》播出后,引来游客热。目前正处于新景点,枫桥景区,筹建阶段,已围挡起来。

我们旅游时,常常会失落大呼:“诗里是骗人的,文章是骗人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比如《桂林山水》,文章写尽山水之美,天下第一。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然而,我听得最多的是,雨季水浑浊不堪,压根看不到预期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寒山寺导游词考据的方式来解读《枫桥夜泊》,游客心里会“咯噔”一下,一瞬间想起“喔”诗里写的是这样呀。于是有到此一游,落入窠臼。

作为游客,满目皆景,却心怀一种只想拍照整理归档的忐忑不安,走马观花,漫不经心。用考据的方式看诗歌中的景物,便会忽略当时写诗人的心情,感想,愿望。景是景,游客游览的是单调的客观景物。而诗,不再是诗,诗意美也不复存在,景物就只是游客的旅游打卡景点。所以每次我要出门,我都会做好功课,先给内心打一针预防针,充实自己,了解目的地看点。失望的东西会减少,看的东西会增多不少,心情也愉悦许多。

同是“钟”“枫桥”,观赏的人世界不同,看的意蕴也不同,呈现的视觉角度也不同。以游客角度,看到“江枫”是两座桥,江村桥,枫桥。以读者的角度,走进张继的内心,还原历史情景,“枫桥”就是诗人独特的个性体验,是“愁绪”的具体化呈现。如此想来,我们看到的“枫桥”,是跨越历史延续至今,有味道,有诗韵的景物了。多做攻略,多做功课,会让旅途的体验更棒。

恰巧,昨天厦大图书馆在看到《美的意象》这本书,系统讲解了“意象”。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的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好的事物因不同的人观赏而彰显不同的美。换而言之,有观赏者才会显现美。

张继,算得上枫桥最出色的欣赏者,也是最杰出的“旅客”了。钟声,夜半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是张继创造性而不造作的“愁”的化身,是唐朝落榜文人停泊夜泊枫桥不眠人的慰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景物,带着诗人的情感,穿过历史的长河,在每一个读诗的人心中落下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斗转星移,日月更替,一代又一代人看到同一个事物,自然而然地想起张继的诗,就有了情感意蕴。伴随自己的体验和人生境遇,物不再是物,是情景交融,可以言志的化身了,这就是“意象”所代表情感了。这使得旅途,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对美的事物最真切的感受。

走过寒山寺后,我心里一直困惑,诗意美和现实景,在现实教学如何抉择?

后来,我第三次遇见《枫桥夜泊》这首诗,我心里疑惑终于得到的解答。

再遇,是百家讲坛。王崧舟老师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主讲《爱上语文》。在第二集《诗歌的人与情》,王老师刚好分享张继的《枫桥夜泊》,说真的,我当时太激动了。

他解答了我这阵子的疑惑,帮我踩住西瓜皮。王老师对于“江枫”是这样理解的。

“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以诗解诗”,什么叫做“以诗解诗”?以诗情诗味来解读诗歌。

而对于钟声如何教学也做了展示。真的太过瘾,听解读解惑真的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印章最深的一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把课上成历史类,地理课。按语文对于美的追求,应该按诗情诗性来解读“江枫”,解读“钟声”。

不得不说,不愧是大师。具体大家可以看视频。

之前有幸在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听过王老师的讲《爱莲说》,一堂课,把莲文化深深的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传承。孩子看的莲不在是莲,而是一种意象,高洁,正直。在王老师“风花雪月”一组课文教学,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教育者对中国文化的言传身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责任与担当。

《枫桥夜泊》,背了很多遍。但论读,可能就读第三次吧。常读常新,需要遇到新的契机。读过背的诗,文,大部分,停留在第一阶段,看,背。少部分存在,疑,问。极少数,能品,读。大概因为费事费力,机缘巧合所以读得少,或者自身孜孜不倦,爱的深沉深入探究吧。若能第四次遇见,读出新的东西来,也说不好,是诗的幸运还是我的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