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元·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求译文赏析

如题所述

枫桥夜泊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注释:1.画船:
①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徐昌图《临江仙》
②装饰华美的游船。张养浩《水仙子》
2.夜泊:
①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张继《枫桥夜泊》
3.寒山寺:
①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张继《枫桥夜泊》
4.不信:
①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王令《送春》
②不真实,不可靠。刘向《虎求百兽》
5.江枫:
①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张继《枫桥夜泊》
②江边枫树。柳永《卜算子慢》
6.二八:
①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苏轼《木兰花令》
②以八人为行。二八十六人。二八:指两队女乐。屈原《招魂》
③女乐两列,每列八人。屈原《大招》
7.蛾眉:
①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佚名《硕人》
②美女的代称。李白《于阗采花》
③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李白《王昭君二首》
④古时称美女。这里是作者自比。李白《玉壶吟》
⑤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白居易《长恨歌》
8.凤吹:
①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②指箫。《列仙传》: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为凤鸣之声。范成大《满江红》
9.明月:
①一种名贵的珍珠。《文选》卷二九张协《杂诗十首》之五:“鱼目笑明月”。张铣注:“鱼目,鱼之目精白者也。明月,宝珠也。”此以鱼目混为明月珠而喻朝廷小人当道。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②指夜空明亮的月亮。李白《秋夕旅怀》
③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晁衡。李白《哭晁卿衡》
④即“明月之珠”的省称。李贺《大堤曲》
⑤宝珠名。司马相如《上林赋》
10.凉州:
①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杜牧《河湟》
②在今甘肃一带。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③在甘肃。卢纶《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④曲调名。元稹《连昌宫词》
⑤歌舞名。夏竦《喜迁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6
枫桥夜泊
元·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作品简介: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

孙华孙(?―1358),又名孙华,字元实,号果育老人。传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二。《大雅集》辑录其诗14首,《元诗选(补遗)》录其诗15首。《全元文》收其文2篇。当时人认为“其所为诗歌,流丽清远,意出天巧,绝类王维、孟浩然”。《列朝诗集·小传》等均以为“永嘉人,侨居华亭”。然查阅贡师泰《玩斋集》、《孙元实墓志铭》,华似为孙父移居松江后才出生。存疑。
注释:
1.画船:
①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徐昌图《临江仙》
②装饰华美的游船。张养浩《水仙子》
2.夜泊:
①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张继《枫桥夜泊》
3.寒山寺:
①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张继《枫桥夜泊》
4.不信:
①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王令《送春》
②不真实,不可靠。刘向《虎求百兽》
5.江枫:
①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张继《枫桥夜泊》
②江边枫树。柳永《卜算子慢》
6.二八:
①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苏轼《木兰花令》
②以八人为行。二八十六人。二八:指两队女乐。屈原《招魂》
③女乐两列,每列八人。屈原《大招》
7.蛾眉:
①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佚名《硕人》
②美女的代称。李白《于阗采花》
③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李白《王昭君二首》
④古时称美女。这里是作者自比。李白《玉壶吟》
⑤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白居易《长恨歌》
8.凤吹:
①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②指箫。《列仙传》: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为凤鸣之声。范成大《满江红》
9.明月:
①一种名贵的珍珠。《文选》卷二九张协《杂诗十首》之五:“鱼目笑明月”。张铣注:“鱼目,鱼之目精白者也。明月,宝珠也。”此以鱼目混为明月珠而喻朝廷小人当道。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②指夜空明亮的月亮。李白《秋夕旅怀》
③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晁衡。李白《哭晁卿衡》
④即“明月之珠”的省称。李贺《大堤曲》
⑤宝珠名。司马相如《上林赋》
10.凉州:
①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杜牧《河湟》
②在今甘肃一带。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③在甘肃。卢纶《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④曲调名。元稹《连昌宫词》
⑤歌舞名。夏竦《喜迁莺》
第2个回答  2018-08-22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第3个回答  2018-08-24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第4个回答  2018-08-11
这个写起来有点长
要写赏析,其实我是不够格的。
我略作分析,抛砖引玉吧
孙华写的这首诗,从平仄上来讲,不知道是因为元朝发音,还是华亭地方音的影响,读起来感觉不顺气。
这首诗主要是针对张继写的那首枫桥夜泊,无论是意境还是画面都有针对性。
先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整体来讲,这首诗透露出的一个字就是——愁。画面呢也是阴郁的气氛,月落了,夜鸟在叫,还打霜了,冷。一副天涯孤客,凄清冷落的孤寂感。睡不着,还听到庙里的钟声,敲的人心慌慌。
孙华的这首,就反其道而行。首先船不是一般的船,是画舫,画舫是干嘛的?画舫是小船,不适合长途旅行,一般用作游船。这个首先就和张继不一样了,张继一开始就是落魄江湖的样子。而孙华呢,典型的富二代携美夜游的样子。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愁客。这样的环境心境,自然不会知道天下还有愁苦的人了。
接下来,描写船里旖旎风光。二八娥眉双凤吹,二八是十六岁,娥眉是代指女子。十六岁的小姑娘(搁现在,叫未成年,幼女,萝莉)吹箫,漫天明月按凉州。再对比张继的环境,月落乌啼,这里是满天明月。张继的是夜半钟声,这里是蛾眉吹箫。钟声旷古悠远,洞箫悠扬悦耳。钟声孤寂,洞箫欢悦。
所以,全诗都是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对着干的。你月落,我就满天明月。你孤寂,我就携美夜游。你乌啼钟声,我就娥眉吹箫。无论从画面还是从声音,都与张继的决然相反。
当然,这和作者的身份、时代也密切相关。张继和孙华两人在历史上都没什么名气,张继名气大一点,主要是因为他的那首枫桥夜泊。张继为官清廉,身无余财。穷到什么程度呢?其好友刘长卿给张继的道诗里写“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穷到没法下葬了。所以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张继注定不可能携美夜游。另外,时代背景不一样,张继的唐朝,佛教兴胜。张继自己也是士大夫一族的,自然也不免俗。写的诗里,也有道的韵味、佛的禅意。如著名的枫桥夜泊,就有禅意。而禅意自然就不可能写的很活跃很情欲。元朝虽然也信奉黄教(佛教的一支),但是孙华作为民间人士,而且很可能是富二代,自然没这么多约束。关于孙华的生平,能查到的很少。只知道他是永嘉人,在华亭居住。华亭就是现在的上海。从他的其他诗作来看,这个人应该不是贫家子,富二代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还是个多才多艺多情的富二代。所以两人的心境也不一样。
凤吹:指代箫或者笙,这里箫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笙其声呜咽,难契合这个心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