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贵妃真和李白有关系?

杨贵妃刚开始是皇帝的儿媳?

李白,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盖世。杨贵妃,大唐第一美女,有“羞花”之貌,天姿国色。后世很多人硬要暧昧地将两人拉到一起,给这对作古千年的才子佳人造点诽闻。最新开拍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就很煽情地将这“李杨恋”当做戏里的三大感情主线之一。 考证,“李杨恋”纯属子虚乌有,李白和杨贵妃绝无爱情纠葛。一、“李杨恋”没有上床必须的客观条件杨贵妃可不是《红楼梦》里的鲍二老婆,贾琏何时偷得空就叫小丫头拿点钱去,随叫随到,方便的很。人家杨贵妃是国母,皇帝的女人,不是随便见得到的,皇宫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与杨贵妃传出绯闻的男人里面,最靠谱的是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两位可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儿子看娘,天经地义。杨贵妃可以呼啦啦把安禄山给扒光了,唐玄宗来的巧,看到了这一幕,杨贵妃说是在行“洗儿礼”呢,两人的暧昧关系可想而知。杨国忠呢,是杨贵妃的堂兄,在京城里代表着贵妃娘家,不仅杨大美女自己可以时不时的回娘家串串门,走走亲戚。连唐玄宗也认真老实地把情敌当亲人了,杨贵妃惹他生气了,赶她出皇宫也是送到杨国忠手上,那真是机会多多。李白可与杨贵妃没啥关联,李白是写过三首诗赞杨贵妃,但那是唐玄宗要他写的,派太监宣他入宫的时候他还正在“长安市上酒家眠”呢。 二、从诗句里面看端倪李白这次奉旨拍马屁,还是要拍唐玄宗最爱的女人,自然认为接近最高领导,升官进爵的好机会到了。他就抖擞精神,卖了十二分的力气,写下了《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坚持他们两人有私情的人呢,大多都是在这三首诗上做文章。对文字的那个穿凿附会呀,真是到了“索隐派”研究《红楼梦》的地步,让人觉得好笑。我们随便来看一段有代表性的论述。“飞燕”来暗喻贵妃当时的处境就像一只可怜的燕子似的,对明皇没有真感情却还要无奈地把自己的身体倚靠在明皇这新的“妆台”上。李诗里令他常相思伤感的景物经常带有“燕”字,如春思里的“燕草”及别的诗里的“燕山”等。莫非贵妃的小名有个“燕”字,李白才常借“燕”来传情? 如果大家都照这个思路来解读古诗,那就太热闹了。 首先这里的“可怜”是夸杨贵妃娇俏可爱的意思。 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过一首诗《暮江吟》,咱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这里的“可怜”就是用“可爱”之意,两首诗这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翻遍正史野史,杨玉环小姐的小名里还真没个“燕”字,“玉环”的记载最多,也有史书记载她叫“玉奴”。李白借“燕”传情,可真是“索隐派”的兄弟们坐在屋子里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 我们平日里见了领导的夫人都要赞两句,李白是奉旨为杨贵妃的美貌作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众所周知杨贵妃是肥美人,她本人也挺忌讳的,还坚持减肥,听到李诗仙那么善解人意,说她象古代第一瘦美女赵飞燕,怎能不开心。还有一点,如果大诗仙真的与第一美女有过什么情感纠葛,虽不敢明说,总会留下一些隐晦的诗作吧。《神雕侠侣》中尹志平得到了小龙女后就怎么都憋不住,冒着危险也要向人诉说,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白居易写过一段露水情缘,那是不能天长地久又无法言明的感情。“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晦涩凄美跃然纸上。李商隐在玉阳山修道的时候,与陪公主在此修行的一个宫女对上了路子。两人一个东山一个西山,每次都要翻山越岭的到两山之间的玉溪山谷相聚偷情,看看这感情何等的炙热。 李商隐后来写下了《碧城三首》记载这段情事。 “星沉海底当窗见, 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 一生长对水精盘。”露水把头发打湿了,我的手臂也被你枕得发麻。可是我不忍心动一下,怕惊醒了你。长夜要怎样才能不再破晓?多想时光就此停滞,瞬间化为永远! 今生今世,我只想和你一起,缠缠绵绵直到天荒地老,永不分离! 偷情只是因为双方的爱情不合世人定下的礼教罢了,感情倒是真挚,让人感动。这些记载偷情的诗句被别人演绎的如此美好,想来以李白之才,若得了第一美女,定会写下许多美好诗句,可是,没有。 三、李白的结局是铁证 我们看看杨大美人两大绯闻男友的官职势力。安禄山,权利大的可以拥兵造反了,“安史之乱”闹得大唐悬的很呢,后来安禄山、史思明都被自己儿子给干了,我看主要是他们内部起了争执,大唐打了八年这才平了乱,否则还不定是什么结局呢。 杨国忠呢,其实只是杨贵妃的一个远房堂兄,一个街市上的二流子,智商不高,无才无德。这样的人可以位居宰相,其中玄妙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再来看看李白仕途的狼狈。李白之才,昭天皓月的,谁都知道他当了两年的待召翰林的虚职就被赐金放还了,假如李白与杨贵妃上过床,杨贵妃只稍稍吹吹枕头风,他自然可以轻轻松松做上高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至于搞得这样兴冲冲地去当官,落到如此凄惶的下场!李白对当官还是很上劲的,可惜没后台,一直不得其便,蹉跎了十年赶上“安史之乱”以为来了机会,投军到永王帐下,后来永王拥兵自立,李白受了牵连差点为此送命。 后世之人将才子佳人拉在一起,或许出于一种美好的意愿。其实对于爱情,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也不是我们第三人眼中的所谓的“般配”。我们家乡有句话,“好男没好妻,丑男偏娶娇滴滴!”这倒是现实中最常见的爱情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我读过关于李白的介绍,说他是一位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很爱喝酒,也很会作诗。李的大作里也有不少描摹宫庭里思妇的柔情似水、幽怨寂莫的感人至深作品。后人除了写述他的官途遭遇及诗作之外,就很少谈到李个人在感情方面的事。被公认是才子的李白,难道除了对国家有丰富的感情之外,就一点也不风流、对女人一点兴趣都没有吗?   

读了李的多首抒发男女相思的诗作,我很自然地认为他不仅对女人的感情很丰富、执着,而且他这一生爱慕的、常思念着的,就只有一个女人而已。   

有作词作曲经验的人都会同意,作词或作曲一般是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李白也难例外。“长相思,在长安。……”这首李作的‘长相思’开头就可解读他被唐明皇炒了鱿鱼离开长安之后还思念着长安里的一个人。他思念的那个“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美人到底是谁?他在长安接触过哪位美女?彼此又发生过了什么事,而使到李(诗句)最后为她“长相思,摧心肝”呢?   

据我所知,李白名作清平调是杨贵妃即兴而要求唐明皇传召当时还是翰林学士的李到兴庆宫即席创作而成。创作之前,李不知是真醉还是借醉,先要杨贵妃与宰相高力士一个为他研墨磨砚,另一个为他松履脱袜,李才愿意为清平调作诗填词。   

我对清平调存有不少疑点,里头第一首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弗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以彩云、鲜花、带露的牡丹等来形容贵妃的花容月貌、美若天仙之外,我觉得李的“看云想到你(贵妃)的衣、看花想到你(贵妃)的面容”(注:上述解释出自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艾克利等人编著的《唐诗三百首注释》)表面上是写明皇对贵妃的真情,暗里是乎有借诗传情之嫌,即:向贵妃传达他爱她的信息。   

评析者说清平调的第二首诗:“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赞贵妃的美就像一枝带露的牡丹那样的红艳芳香,借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幻般的欢会来比喻明皇与贵妃的欢爱;并以貌美善舞的汉成帝爱宠赵飞燕还需依赖新妆来比拟贵妃更加的美丽。我读此诗后产生的疑点有:

一、为什么李会这么厚脸皮地不断赞美贵妃美丽呢?莫非对她动了真情?我的答案:是,这是男人传情的惯用手法。

二、明皇与贵妃都已住在一起了,随时要、随时可以欢会,哪会像楚王的“枉断肠”那种下场?假如把楚王换成李,那么,李与贵妃只能在梦幻里欢会,梦醒时肠也就枉断,这种解说更合乎诗意。

三、赵飞燕是汉朝公认的美女,假如她的美是需要依赖新妆也是自然的一回事,不需要用到“可怜”这么重的字眼。我觉得李是乎在用“飞燕”来暗喻贵妃当时的处境就像一只可怜的燕子似的,对明皇没有真感情却还要无奈地把自己的身体倚靠在明皇这新的“妆台”上。(注:贵妃原本是明皇儿子的爱人,却被明皇占为己有,故暗喻明皇是贵妃新的“妆台”,亦能自圆其说又符合诗意。)话外题,李诗里令他常相思伤感的景物经常带有“燕”字,如春思里的“燕草”及别的诗里的“燕山”等。莫非贵妃的小名有个“燕”字,李才常借“燕”传情?

四、假如传统的评析能被接受的话,那么,我觉得诗里的“枉断肠”和“可怜”就有用词不当之嫌。这种事可能发生在李白身上吗?我的答案:不可能!   

评析者说清平调的第三首诗:“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在写明皇与贵妃在沉香亭凭栏赏花,看到名花与美人交相辉映,明皇心里的一切愁恨都在春风中消失了。我的疑点是:在当时那么快乐的情形,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提到明皇的愁恨呢?他的愁恨又从何而来呢?我的看法是:因为李白心里爱慕着贵妃,所以当他看到明皇对她动手动脚不规矩时,心中忌火油然而生,但却敢恨而不敢言,因此无可奈何地希望春风能带走他的忌恨;换言之,我认为“解释春风无限恨”是李在借诗意来抒发他当时的情绪。从我对沉香亭的观察,我判断当时沉香亭的北面并不适合欣花赏月,因此我推断“沉香亭北倚栏干”是李在写自己看到了明皇对贵妃的那种“色情动作”而不忍睹目后,转过身来,倚靠在北面的栏干上“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情绪。   
作曲或作词虽有灵感这一回事,能即席创作。但经验告许我们,灵感到来之前,我们已对某事物熟悉,有时早已对那要被我们创作的事物在心里盘旋已久。换言之,李白的清平调虽是即席而作,但诗里却能写出对贵妃这么完美的赞美词句,是因为他早已“注意”到贵妃。因此,李白难逃暗恋贵妃之嫌。 从上述的分析,我认为李白爱贵妃之深,已达到不顾后果地把爱意坦率地写在诗里的程度。那么,杨贵妃是否有爱过李白呢?利用两极哲理而从以下几点可知,答案是肯定的:   

一、杨贵妃是唐明皇儿子的爱人,却被明皇占为己有,彼此年龄悬殊,因此贵妃对明皇这老头有真感情的可能性并不大。换句话说,她内心空虚,感情呈真空状态,容易出轨。   

二、李白是才子,贵妃是佳人。才子佳人互相仰慕倾心,是很自然的事,古今都一样,所以说,两人很容易“一拍即合”。   

三、贵妃有借故亲近李白之嫌。如:要李为她作诗等。李作清平调时也要贵妃近身磨墨,也是借故亲近贵妃,这种伎俩每对新恋人都懂得使用。当然,为了不要做得太明显而让明皇看出来,就必需找高力士来为他脱鞋子做掩饰了。   

四、李白爱喝酒至醉,贵妃也爱喝酒至醉。中国历史上同时爱喝到烂醉的才子佳人就只此一对。可见两人有互相效仿之嫌,因为彼此心中“有数”。喝酒消愁,李杨又有什么愁?也许是情愁。

五、李白心里喜欢贵妃,已证。在李的怨情这首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里头的美人就应该是贵妃了。 末句“不知心恨谁”有自问含义,即:“是不是她在恨我?” 如此推断,李已知道杨也喜欢他,两人早已意会,互相爱慕了。   

李白因作了清平调而被明皇炒了鱿鱼赶出长安,有说是高力士不满此诗而向明皇进谗造成。但依我看明皇也是诗坛高手,他不难看出李的清平调的弦外之音。但碍于身份地位,明皇当然不便揭穿李杨之间的事,因而才放李一命,只把他赶出城都了事,可见明皇的胸襟也够宽大。   

贵妃与明皇因安禄山造反而逃亡,据说明皇军队到了马嵬坡不肯再护皇,除非明皇把贵妃赐死。明皇不得已照做,贵妃因此死在马嵬坡,死时才三十七、八岁。   
第2个回答  2013-12-28
是哦 是他儿子的媳妇。人家还结婚5年了。然后一次进宫皇帝看他漂亮就硬生生把她出儿子手里抢过来了。
第3个回答  2013-12-28
不可能的,要说喜欢安禄山还说得过去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