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行书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如题所述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其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原因如下。
1、《黄州寒食诗帖》被赋予了苏轼及其深厚的情感。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2、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6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第2个回答  2016-02-07
  苏轼的书法,举为“宋四家”之首,这应与他的文名有关,也与其书法造诣有关。与一般书法家不同,苏轼具有独到的书学思想——这就是他的意造无法说、艺道相合说及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思想。东坡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论草书复言“我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此所谓“意造”并非是臆造,而是强调书法的抒情性,体现的是无意于佳的美学思想。他赞成庄子技进乎道的思想,在《日寓》一文中引用了子夏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同时又与儒家“志于道”的思想相合。苏轼有“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之语,解缙评东坡书“丰腴悦泽,绵里藏针”,便是其刚健流丽说的最佳注脚。

  苏轼书法艺术的最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书学与书艺并重,以学养为书,书作富有书卷气;二是哲学思想偏重佛道,强调书法的表现性,开创了尚意书风。

  苏轼弟子黄庭坚评东坡书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大致道出了东坡书法的渊源。而苏轼楷、行书字形欹侧,受颜鲁公《东方朔画赞》影响最大。

  苏轼书法,世称“苏字”或“苏体”,以楷书、行书最为典型。其书用笔偃卧,点画丰腴遒媚,字形偏扁,以欹侧取势。据说东坡写字不悬腕,以枕腕作书,运指不运腕,笔锋亦呈一定角度偃卧纸面。这样便造成点画厚实丰腴的特点,也造成横向舒展,纵向拘束的状况,形成了苏轼特有的风格特征。

  苏轼传世书作甚多,据说传世书简八百通,传世题跋六百件,尚有大量刻碑刻帖传世。有学者将苏轼书法分作凝练端庄类、豪放不羁类、潇散淡宕类三种。但总体而言,豪放一类极少,端庄一类居多,而潇散淡宕一类成就为最高(如《太白游仙诗》)。与米芾相比,今人多以为苏轼的技巧水平稍逊,究其实则是两人的人生态度造成了书法风格的差异。

  苏轼在思想上虽然崇尚佛道,但实践上仍然倾向于儒家,故其表面上性情幽默,而骨子里则恭谨严肃,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正人君子,这使得苏轼的书法走向端庄一类,与米芾的颠倒欹斜形成极大反差。今人学书有“米芾热”而无“东坡热”,主要原因应该是苏轼书法过于端庄,抒情性逊于米芾,而深层原因则是苏轼书法深厚浓郁的书卷气为一般人所不能追及,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也。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