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如题所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翻译为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本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篇主要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通过事迹描绘了蔺相如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赵国尊严的机智与果敢。

璧,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美玉和氏璧。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事让秦王知道,他就派人去见赵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不答应秦国兴兵来范,答应又怕上当,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蔺相如知道后主动请缨带‘和氏璧’去见秦王。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对秦王说:“当初大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可方才大王却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情。看来并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大王硬要逼迫,我情愿把这宝玉碰碎在这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怕蔺相如真把宝玉摔碎,忙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不能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虚与委蛇。

回到宾馆后蔺相如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藏在身上,偷偷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完璧归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6

翻译为: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选段: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

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此篇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走小路回到了赵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15
我来给你翻译吧。
重点字词:
诚:实在,确实。
见:表被动含义,“被”。
负:辜负,对不起。
间:间道,小路。这里用做“至”的状语,活用为“从小路,抄近道”

句子翻译: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返回,已经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4个回答  2010-08-15
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玉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