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扩展资料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8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不同的境遇中,对事物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这个观点来源于禅宗,意味着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初学阶段、领悟阶段和证悟阶段。

在初学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了解其本质和内在含义。比如在初见山时,我们只看到山的形态和外在特征,而不了解山的内在力量和生命。同样地,在初见水时,我们只看到水的流动和外在形象,而不理解水的内在韵律和生命。

在领悟阶段,我们开始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开始思考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再看到山时,我们开始理解山的坚韧和毅力,开始思考它们如何象征着我们的内在力量和生命。同样地,在再看到水时,我们开始理解水的柔韧和适应能力,开始思考它们如何象征着我们的内在韵律和生命。

在证悟阶段,我们超越了表面现象和概念,直接体验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这时,我们再看山不再是简单的山,看水不再是简单的水,而是体验到了它们与我们的内心深处的联系,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超越。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和概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最终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越。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出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青原行思认为,参禅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超越的过程,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后来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最终的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指在修行之初,人们还没有摆脱尘世的杂念和欲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无法领悟到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指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摆脱物质的束缚,开始领悟到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看到的不再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含义。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指在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已经领悟到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也明白了万物的无常和空性,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实地反映内心,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渐摆脱物质的束缚,深入了解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话可以给我们启示:

修行的过程是不断深入、不断超越的过程。我们需要逐渐摆脱物质的束缚,深入了解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和概念,直接体验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万物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无论我们处于何种阶段,都要保持谦虚,不断学习、探索,同时也要对万物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和感受是主观的,是受到我们的内心状态和经验背景的影响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总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深入、不断超越,超越表面现象和概念,直接体验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保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7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3
思维层级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里有岩石,泥土,树木,小草,各种动物组成。水在流动,水里有水草,浮游生物,各种鱼,泥土,石块。眼里没了山,没了水。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解了山和水里各种东西,我们称为山和水。
四、无山无水。所谓山,所谓水,里面所有东西都是这空间内原子组成。
五、看山似山,看水似水。万物本虚幻,一切只是我们的感知。
六、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异空间的万物和本空间的万物成份构成不再相同。
第4个回答  2020-04-2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