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小孩偷东西

如何教育小孩偷东西

首先要区别是多大的孩子。三岁以内的孩子,根本没有别人东西不能拿的概念,你需要慢慢教导他。

对于懂事的孩子,这种行为建议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首先严厉批评孩子,告诉他私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违法的,给他普及法律常识。

带着孩子一起去归还,并让孩子道歉。这个步骤很重要,孩子一定要亲身经历一次,才能印象深刻。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去归还,这样实际就是告诉孩子拿来的东西可以占为己有。

和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告诉他有需要一定要告诉家长,不能私自拿。让他保证下次不再做这种事情,并且自己说出再犯怎么处理。以后如果再犯,严格执行。

家长思考一下平时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否经常拒绝,如果经常拒绝孩子,孩子要求得不到合理满足,也会萌生私自拿的想法。

无论如何,不要给孩子冠上偷东西的罪名,这样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孩子偷东西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遇到却不愿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儿童偷东西的原因各异,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纠正这种行为。

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4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对于“物品所有权”没有任何概念。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当孩子上小学时,他们就应该明白偷窃是一种错误行为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

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了偷窃行为,父母都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假如家长仅仅由着性子来对待偷窃事件,他们勃然大怒的过激反应肯定是完全错误并且极具破坏性的。

(一)儿童偷窃行为的诸多原因

第一,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较为年幼的儿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

第二,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观思想。尽管父母可能觉得小孩子不会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学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钱,他自己肯定也会想要。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即使其他方面应有尽有,他也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诱惑,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可能会偷钱,只有这样,他才能和大家一样都有零花钱。

第三,儿童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那种关爱。他们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或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笔者在《如何改善儿童行为》里曾经提到,相对于家长关爱的多与少,孩子如何感知这份关爱更为重要。无法感知家长关爱的孩子有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偷窃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第四,儿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儿童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朋友们的行为。如果他和一群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为了成为团体的一员,他也会加入偷窃行列。有的时候,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们展示自己所谓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纠缠不清,家长需要采取很多具体措施。这方面可以参考《青少年交友不慎应该如何应对》这篇文章。

(二)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窃行为,家长应该怎办?

第一,保持冷静。
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这不意味着他变成了小偷或是朝着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窃行为和孩子的其他错误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不要认为孩子在故意作对。
获得关爱是儿童偷窃行为的动机之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从自己那里偷东西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孩子进行偷窃的动机会就进一步强化。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或者与其当面对峙。
这点需要特别强调——家长必须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只有这样,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绝对不要通过间接证据与儿童进行对质。这样做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孩子欺骗家长或被迫撒谎,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倘若孩子承认错误但家长却惩罚了他,家长就向孩子灌输了“撒谎也值得”这种观念。两种情况都会令家长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因此,间接证据是毫无用处的。

从他人那里听说孩子有偷窃行为对于解决问题也是没有帮助的。假若孩子对此表示否认,家长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说法。如果家长提出质疑,就等于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如若孩子承认了错误,家长就不能惩罚他。

即使家长完全确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窃行为,责骂孩子也不是明智之举。比方说,家长查看自己的钱包,发现昨天刚从银行取的50块钱不见了,结果却在收拾孩子的换洗衣物时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崭新钞票。但是,家长并没有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很可能是别人丢了一张崭新的50块钱,而孩子碰巧捡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长不小心把钱弄丢了,正好被孩子拾起来了。除非家长目睹小孩子从钱包里翻出并拿走了50块钱,否则就不能算发现偷窃行为。

第四,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对于较为年幼的儿童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三)当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不必要求孩子进行解释,只需告诉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令人厌烦的陈腐说教要不得,举些简单例子就足够了。

例如,“偷东西是不对的。你肯定不希望别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别人的玩具就是做错了事情。”

绝对不要在言辞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窃是不良行为,但孩子本身是可爱的。千万不要用“做贼”、“撒谎”、“骗子”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绝对不会希望他成为这种人的。当你给孩子贴上某种类型的标签时,他也会逐渐向着这方面发展。

(四)如何纠正偷窃这种错误行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窃:孩子必须向别人归还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邻居家里偷窃,在事发之后家长必须监督他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表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道歉时,家长应陪同孩子前往,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第二,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偷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
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家长给孩子的“工资”应足够让他在一个月内还清这笔钱。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钱,并给他一些钱或者增加零花钱的数目。

第三,隐藏物质方面的诱惑:不要把钱放到孩子能够轻易找到的地方。
告诉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暂时看管他们的零花钱,但不要向他们说明具体原因。不要让孩子拿着大面额钞票去商店替你买东西,因为这样营业员会找他一大堆零钱。

第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找出孩子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关注,家长就要更加关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长需要给他更多零花钱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来融入自己周围的同龄人,那么就买给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窃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
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对事情的过激反应令孩子走向极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倘使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这样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第六,家长要担当诚实楷模:儿童是通过观察家长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做人的。
家长应该注意保护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假使家长总是把办公室的办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经常因为超市收银台算错了帐而沾沾自喜,孩子也会觉得诚实与否是无所谓的。

(五)结论
儿童偷窃属于常见问题。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错误一样,家长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这种错误行为必须给予纠正,但千万不要矫枉过正。倘若家长能够恰如其分地采取措施,迅速解决儿童偷窃问题可以说是易如反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01
教育好孩子不偷东西:
1、当孩子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要给孩子定性为孩子道德有问题,而是要认识到这是孩子一个错误的做法,当孩子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化阶段的时候,我们只需及时指出来,跟孩子讲讲这么做为什么不对,孩子就知道了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虽然孩子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有时还是会产生言行脱节现象。所以,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是孩子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道德意识在发展,就觉得孩子不会出现道德问题。
2、其实,三四年级是不良品德的酝酿和形成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顾面子,自尊心很强。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受到父母、老师的青睐,会越来越有自尊、自信。而一些成绩较差、经常捣乱的学生,因为被同学孤立,不被老师、家长接受,内心的压力很大,即使他们表现得很不在乎,但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极大伤害。特别是,当这样的孩子想通过恶作剧的形式获得大家的关注,而更加被孤立和不喜欢的时候,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更加加剧,一旦寻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就很可能在青春期来一个大爆发:打架、伤人、网瘾、偷盗等。
3、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德育切不可忽视,要把握孩子的特点,给以正确引导,以免集腋成裘,到了青春期酿成大爆发!
4、孩子八九岁以后,孩子的道德发展进入了自律期,学习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此时的孩子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而是想着要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多做,对自己有利的话就多说,不利的事情和话语则予以躲避。但是,这并不是说孩子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很好地掌控,因为孩子的控制力和判断力有限,难免犯错。
5、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又比较容易受情势和他人影响,如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他们会主动模仿自己喜欢的人。
第3个回答  2013-11-08
偷窃行为在儿童中并非少见,但情节轻重不同,一般来说,问题虽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这里。比如家长在外面沾了小便宜,便在家里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悄悄地跟着学,随着沾小便宜的愿望逐渐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有的家长姑息不管,有的家长棍棒相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窃,家长是有责任的。? 孩子偷窃,绝大多数是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开始的。因此,对这类孩子进行矫治,必须先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他们现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出发,逐步提高,应让孩子懂得偷窃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如果今日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在将来会大偷大摸,走上犯罪的歧途,通过反复教育,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增强改邪归正决心。? 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家长也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努力把他们从歧途上拉回来,否则他们会是非不分,破罐破摔。家长应从尊重、爱护的真诚愿望出发,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多采用赞许、表扬、信任、奖励的方法,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唤起他们的荣誉感,消除对抗情绪,树立上进的信心。? 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后,有时会有所改变。当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旧的行为在短期内仍会影响他们。当孩子出现反复时,家长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评,又要耐心说服,他孩子受到震动,感到内疚,才会自觉改正。
第4个回答  2008-01-03
主要看家庭和社会氛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被父母宠着,可能在平时,吃、用、穿、玩等等都是先孩子后父母。在她眼里,父母的、爷爷奶奶的、姥爷姥姥的可能全是她的,想拿就拿。
因此正常给他零用钱就好了。偷钱?不要让孩子知道或认为她偷钱了,在小孩的印象里,家里的东西,他都可以拿,钱也不例外,不要以为他做了什么错事,也不要打骂她,只是让他知道钱不可以随便的乱拿,拿家里的钱,也许他并不认为有多大的过错。而且小孩子都有执拗期,不要太和她反着来,有时候真的会伤到他的心灵。
小孩子有什么错呢?错的都是大人,建议她父母平时就给她钱花,比如可以一天给1块、或者5毛,看你当地的生活水平,让她随便处置钱的用处,可以花掉也可以攒起来。这样也可以降低她对钱的好奇,慢慢的就好啦。不过不要给太多,否则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