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出在那里,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出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中的词句。

《摸鱼儿·雁丘词》

金代: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扩展资料

《摸鱼儿·雁丘词》上下两阕,上阕叙事,下阕抒情。上阕开篇即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千百年来,关于爱情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然而大多含蓄委婉,比兴咏叹,而元好问则不然,1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看到大雁殉情,不由为之心感神伤,积郁在胸,不得不发,因此,如电闪雷鸣,如山崩地裂,破空而来,呼啸而至,问天问地问自己,不知道世界上,爱情究竟是什么。

竟然能让双方生死相依、至死不渝?如此反问,如此直接,似问似答,铿锵排奡,用“直教”渲染“情”的无穷魅力,一下子就把整首词的气氛烘托起来,气势雄健,雷霆万钧。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想那双雁,天南地北,比翼双飞,寒来暑往,一生能有几回?如此感慨,如此惆怅,似在沉思,又在感叹,世界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稍瞬即逝,转眼已老。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其中的欢乐情趣,离别愁苦,自然难舍难离,因此就有了这对痴情儿女,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大雁,哀婉欲绝。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用“君子”来尊称殉情大雁,并且揣摩大雁殉情的原因,模拟大雁的哀言绝语作为殉情的决裂:看到伴侣已死,寻思着,那万里层云,千山暮雪,虽然有美好景物,秀丽风光。

可是,日日夜夜,朝朝暮暮,独自个儿孤零零的,没有伴侣,那又有什么意思?于是,便毅然决然的投地而死,殉情伴侣,不能同生,只求同死,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该句恢弘辽阔,意境幽远,令人回味再三,一咏三叹,不由得为大雁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所感动,读之忍不住潸然泪下,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下阕抒发诗人掩埋大雁后的情感。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蜿蜒流长,贯穿山西境内,三晋大地,曾经辉煌,汉武帝曾六次乘舟而来,祭祀后土(《史记·封禅书》)。

想当年,鼓乐喧天,遍地箫鼓,如今却荒草衰烟,尽归尘土,感叹世事变幻,事物变迁,曾经的煊赫也会烟消云散,然而诗人隐含的意思却是:唯有爱情感天动地,地久天长。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招魂”指的是战国时期宋玉作的《楚辞·招魂》,句尾多用“些”(suò)字,所以称“楚些”。

大意是:宋玉的招魂写的感人肺腑,凄婉哀怨,被誉为千古哀怨绝唱,可是和大雁的生死殉情相比,却只能嗟叹不及。大雁的至情至真,令山神鬼怪都为之哭啼,阴风冷雨就是他们感动的行迹。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的殉情之举,就连老天也会感动嫉妒,我从未相信,殉情大雁会和黄莺飞扬一样,化为黄土(他们死后,绝对会成为神灵,永被铭记。)。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大雁的殉情故事,一定会流芳千古,为了让后人知道凭吊之处,我把他们掩埋在此,命名雁丘,留待文人骚客,来此凭吊,缅怀祭奠,吟诗作赋,痛饮狂歌,寄托哀思,排解忧伤。

《摸鱼儿·雁丘词》通过运用反问、拟人、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全篇围绕着“情”字,记述和讴歌了大雁殉情的凄美动人的故事,进一步赞美纯真的爱情。

诗人描绘细腻,感情真挚,名为咏雁,实为抒情,从大雁这样的性灵都有生死相依、忠贞不二的感情引申开来,那么,作为世人,更是要对爱忠诚,对情专一,忠贞不渝,生死相依。

《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希冀,境界深远,回味无穷,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堪称咏叹爱情的千古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2

出自:《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原文: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

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

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

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 雁丘词》。

赏析: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

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

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7-16
(金)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词抄录) 摸鱼儿-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过全词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早就知道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直到现在才读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读懂了它。后来一直很喜欢,常常默默念着那一句句刻骨铭心之语。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当初绫子初见此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