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为何抛下李清照自己逃跑?

如题所述

赵明诚宋朝时期丞相的儿子,可以说在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有着很好的条件的,可是他的仕途却并不是很顺利,其中除了因为父亲在朝中有敌人之外和他的为人也有关系。他也是李清照的丈夫,他们二人自从结婚之后本来关系是十分好的,可是却因为赵明诚弃城而逃的事情让李清照觉得十分羞愧,于是渐渐对丈夫冷淡起来,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疏远而冷淡。

赵明诚弃城而逃的事情还要从1129年的时候开始说起,当时他担任的职位是江宁地区的知府,那个时候李清照正在老家准备前去和赵明诚会和,可是她却没有想到丈夫的官职很快就要保不住了,而让赵明诚失去职位的原因就是弃城而逃没有坚守住自己的职责,因此引起了皇帝的震怒所以罢免了他的官职。

而让赵明诚弃城而逃的过程是这样发生的,当时官员王亦发生了兵变,这件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赵明诚的下属已经有所察觉了,但是却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也没有进行调查或者任何的行动,反而和平时表现的一样。之后兵变这件事变得十分的严重,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朝廷镇压住了王亦,可是当天亮之后属下前去向赵明诚禀告的时候,却发现他早已经利用绳子从墙壁之上逃跑了。在兵变这件事平息之后赵明诚因为玩忽职守而被革职查办,就连李清照都感觉十分的失望羞愧。

赵明诚《金石录》

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似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到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

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以,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百度百科 赵明诚

扩展资料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8

赵明诚抛下李清照自己逃跑的原因有:

1,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赵明诚做了鸿胪少卿下基层挂职锻炼,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写了著名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赵明诚利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了五十首竟然无一首是佳作,他是家学渊源的太学生,要说没有才气恐无人能信,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敷衍老婆,没有用心去写。

2,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明诚的父亲去世,遭到蔡京的诬陷,李清照劝赵明诚上表申诉,可赵明诚连屁也没敢放一个,就慌忙举家迁出京城,到青州避难去了。以此可见,李清照对丈夫的爱是基于婚姻的约束,在气节和才华方面,她是瞧不起赵明诚的。而赵明诚心里也很清楚,新婚后的甜蜜早已在二人的性格迥异中烟消云散了。 

3,“青州十年”其实并不幸福,赵明诚生活在妻子的光环里心情一直十分压抑,他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消磨在了金石、字画和古玩上,因祸得福,竟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觉察到丈夫在情感上的变化,她一如既往地帮助丈夫勘校文稿、整理题签,希望唤回丈夫的心,其委曲求全的心态在其时词作里多有出现。“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这首《点绛唇》据说是写于赵明诚去南京之后,实际上是写于青州生活的第二年。

4,北宋末年,经济文化固然极为繁荣,但政治却十分黑暗。赵明诚由于父亲的案子受到株连,为求自保,只能隐居乡里。可李清照就不同了,敢作敢为,无所顾忌,所作《词论》对苏轼、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柳永等多有批判,着实得罪了不少人,受到广泛非议。要知道,苏东坡、欧阳修等既是文坛领袖,也是政治精英,他们的徒子徒孙充斥朝野,李清照这么做,无疑为赵明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可以说,《词论》一出,赵明诚休妻之心顿起。

5,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去南京奔母丧,李清照作为正妻,却未能随行,说明此时二人的感情已经彻底完了,只不过赵明诚碍于诸多原因不便写休书罢了。李清照的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与得势的朝廷保守派颇有渊源,赵明诚再去得罪老岳父,他还想不想活了?

6,赵明诚守孝未满,就改朝换代了,南宋小朝廷修改了政治路线,重新起用赵明诚做南京市长,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把李清照接到了南京,但夫妻感情并未由此得到改变。不到一年功夫,就发生了王亦的叛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赵明诚真的自己跑了,让李清照险些成了王亦的战利品。经此一事,李清照对赵明诚仅有的一点爱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拓展知识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

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参考资料:赵明诚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1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咱们暂且不论,因为宋代文人史家太善于玩弄刀笔诽谤之能事了,如果要做全面考证非一朝一夕之功。单说赵明诚的“逃兵”行为,弃城弃妻,慌不择路,从中可管窥二人的婚姻状况,也可对赵明诚之心理作些合理分析,颇能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诸多流弊有所了解。 赵明诚其人,是典型的高干子弟,是否有纨绔劣迹,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21岁的时候,还在当时最高学府的太学读书的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哥哥一同游玩相国寺,认识了年方18岁的李清照,两人一见倾心,结为夫妻。少男少女,情趣相投,又适新婚燕尔,恩恩爱爱,如胶似漆,于是,才子佳人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被当时文坛广为传颂。关于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生活,其间幸福指数到底有多高,赵炎认为,并非如史家常说的“青州幸福十年”,而是非常短暂。赵明诚逃跑时未带李清照一起走,只是他们夫妻感情早就破裂的一次总爆发。 从性格上来说,赵明诚懦弱而好声色犬马,李清照则自视极高,表面是两人性格互补,其实不然。李清照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嫁鸡随鸡,对丈夫满怀柔情,但赵明诚就难说了。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赵明诚做了鸿胪少卿下基层挂职锻炼,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写了著名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赵明诚利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了五十首竟然无一首是佳作,他是家学渊源的太学生,要说没有才气恐无人能信,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敷衍老婆,没有用心去写。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明诚的父亲去世,遭到蔡京的诬陷,李清照劝赵明诚上表申诉,可赵明诚连屁也没敢放一个,就慌忙举家迁出京城,到青州避难去了。以此可见,李清照对丈夫的爱是基于婚姻的约束,在气节和才华方面,她是瞧不起赵明诚的。而赵明诚心里也很清楚,新婚后的甜蜜早已在二人的性格迥异中烟消云散了。 “青州十年”其实并不幸福,赵明诚生活在妻子的光环里心情一直十分压抑,他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消磨在了金石、字画和古玩上,因祸得福,竟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觉察到丈夫在情感上的变化,她一如既往地帮助丈夫勘校文稿、整理题签,希望唤回丈夫的心,其委曲求全的心态在其时词作里多有出现。“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这首《点绛唇》据说是写于赵明诚去南京之后,实际上是写于青州生活的第二年。若非倍受赵明诚的冷落,李清照恐怕写不出这首传世名作。 北宋末年,经济文化固然极为繁荣,但政治却十分黑暗。赵明诚由于父亲的案子受到株连,为求自保,只能隐居乡里。可李清照就不同了,敢作敢为,无所顾忌,所作《词论》对苏轼、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柳永等多有批判,着实得罪了不少人,受到广泛非议。要知道,苏东坡、欧阳修等既是文坛领袖,也是政治精英,他们的徒子徒孙充斥朝野,李清照这么做,无疑为赵明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可以说,《词论》一出,赵明诚休妻之心顿起。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去南京奔母丧,李清照作为正妻,却未能随行,说明此时二人的感情已经彻底完了,只不过赵明诚碍于诸多原因不便写休书罢了。李清照的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与得势的朝廷保守派颇有渊源,赵明诚再去得罪老岳父,他还想不想活了? 赵明诚守孝未满,就改朝换代了,南宋小朝廷修改了政治路线,重新起用赵明诚做南京市长,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把李清照接到了南京,但夫妻感情并未由此得到改变。不到一年功夫,就发生了王亦的叛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赵明诚真的自己跑了,让李清照险些成了王亦的战利品。经此一事,李清照对赵明诚仅有的一点爱意也就荡然无存了。南京叛乱平息后,赵明诚调任湖州市长,在赴任途中路过乌江,李清照慷慨陈词对赵明诚冷嘲热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1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不存在的问题。因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赵明诚抛下李清照自己逃跑的事情。
赵明诚倒是弃城逃跑过,但根本不涉及抛弃李清照。那是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不久,发生了王亦叛乱。由于当时叛乱时间是在晚上,赵明诚乘夜从窗口掉下逃出城外。而当时的李清照并没有同丈夫赵明诚一起在江宁,而是在老家去了(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那样坐火车坐飞机)。等李清照从老家来江宁,叛乱已经被平定了。由于朝廷认为赵明诚没有预防到王亦叛乱,叛乱发生后又自己逃出城而不是组织镇压叛乱或者向政府求援镇压,所以赵明诚被撤职了。王亦江宁叛乱,李清照自始至终都没有在江宁,谈何抛弃李清照而自己逃跑呢?这不是明摆着要借助这个事情污蔑赵明诚么?这种说法就是最邪恶的借事扣帽法,只能是内心邪恶的奸佞者才想得出来。
关于宋朝江宁叛乱这个问题,当时社会很不稳定,地方官员应该以武将为主。但是宋太宗把宋太祖暗杀篡位后,不知道灵活调整官制,机械地照搬文人主政官制,其子孙也如法炮制。靖康之变以后,宋朝都没有进行改革这种制度。这就导致靖康之变后地方政局不稳,多有兵变发生,文官不懂军事就弃城而逃,赵明诚只是其中之一。这是制度局限问题。赵明诚本为金石学家,是地地道道的学者型文人,乱世出任江宁知府本身就是政府任人不当。对于这个问题,李清照倒是非常清楚赵明诚不善于军事,并没有责备赵明诚的意思,反而非常体贴地安慰丈夫。
至于李清照写《夏日绝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是批评靖康之变后宋朝迁都江南以及金兵再次南下宋高宗带领群臣逃离海上的历史事件,根本就与赵明诚在江宁叛乱逃出城外无关。
第4个回答  2018-11-22
放屁,你了解历史么?当年正是因为她俩一起逃,李清朝才写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他俩的爱情堪称模范夫妻,没有过错,只是赵明诚遇到叛变比较倒霉战争中病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