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十四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瘦如柴,未来恐难成大器。’母亲安慰和鼓励我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当年我们一家生活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我那时唯一的信念就是——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你成功地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那么下一阶段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历史上很多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

“各位同学,我们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们谨守正知、正行、正念。因此我们可以高声回应社会:我们一生未曾不仁不义、不善不正。让我们一起共勉,同塑美好的世界。”

跨越失败 走向成熟

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失误,也不可能事事都成功。关键在于能正视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错误和挫折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成功往往青睐失败过的人。
1928年,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面对满堂渴盼知识的莘莘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了,原本准备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怎么办?沈从文没有天南海北瞎扯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没想到这样一来,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知道后,对沈从文的坦言和直率大加赞赏,认为讲课成功了。后来,沈从文找到了失败的症结,终于使自己在以后讲课时能挥洒自如了。
如果沈从文在失败面前凄凄惶惶,自怨自艾,或者将自己的失误遮遮掩掩,不敢正视,那他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沈从文了。说不定还会永远陷入失败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其实,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在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当一个人身处顺境,尤其是在春风得意时,一般很难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唯有在遇到挫折后,才会反省自身,弄清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以及自己的理想、需要同现实的距离,这就为其克服自身的弱点、调整自己的理想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不妨这样认为:失败是人生的催熟剂,经历失败、正视失败是人生修养的一门必修课程.
有一位企业老总在招聘文职人员时过程非常简单,就是让每位应聘者讲一则生活、工作中失败的故事。应聘者当中不乏博士、硕士,但他最终却录用了一位通过自学考试的大专生。这位幸运者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她先前在一家乡镇企业做文秘工作,公司不是很大,只有二百来人。老板有一个习惯,每个星期一早上要例行向员工讲一次话。有一次,原先起草讲话稿的秘书生病了,写稿的任务就交给了她。她按照老板交待的思路很认真地写了,而且在星期一早上准时把发言稿交到了老板的手上。谁知,老板念讲稿时却读错了几个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气,便将她辞了。她虽然被辞掉,但没有立即离开。她想,为什么老板会念错字?经打听才知道,老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此,她自责——要是在那些难认的字旁注上同音字就好了。
她讲完故事后补充说道:“我不怪老板辞退了我,只怪自己工作主动性不够,对老板的基本情况不了解,这是做文秘工作的大忌。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犯这种错误是早晚的事。”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怎么去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失败的滋味是苦涩的,但所包含的道理却是甘甜的。失败和成功都有价值,但对失败者本身来说,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于思索,易于自满;失败了,则须面对挑战,逼着你思索,正视失败,跨越失败,跨越困境,才能走向成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