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虫子谁认识啊

这虫子咬人么,叫什么,一厘米长黑色,死了就是粉末状。

甲板虫,其实是蠼螋的别称,蠼螋(拼音:qúsǒu,音:渠叟)属昆虫类的有翅亚纲革翅目。蠼螋俗称“耳夹子虫”,又名剪刀虫。因为它们的雌虫在产卵后会像鸟类一样伏在虫卵上等待孵化。是杂食的,什么都吃,一般出现在卫生间和厨房。也称屎甲虫
  蠼螋,为不完全变态类的昆虫,英文名earwigs,蜕皮5次。每次蜕皮除了增大个体和增加触角节数外,他们的特征与其亲本相似。蠼螋喜好狭窄的空间。有人深信它们会爬入人耳中,但事实上不常发生,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体长约小于一厘米到五厘米不等,腹部伸缩自如,末端有由尾毛特化成的尾钳,雌虫尾钳平直,雄虫弯曲,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岩石下,食性杂食。常见的蠼螋前翅短而无翅脉,用来保护大二呈扇形的后翅。腹部可活动和伸缩,有一对钳状的附肢,通常雌性的笔直而雄性的弯曲。
  此类昆虫具有高度母爱,雌虫会不时将卵表面清理干净,避免卵受真菌危害并保护卵不被捕食。这种看护持续到卵孵化后的一段时间。雌虫把食物拿进巢内喂养其若虫,或吐出部分它们自己取食的食料。最终,若虫长大不得不分散开来,母性开始关注它们的潜在食料。蠼螋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雌蠼螋会护卵如母鸡,有时还会捕捉小虫喂食若虫,直到若虫成长后才离开,在昆虫世界里算得上是爱心妈妈!蠼螋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多半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在中国主要地理分布:湖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中国目前已记载211种。革翅目成员,全世界共有10科,1000多种,台湾目前已知有42种,常见种类体长约10至25公厘,但无国人从事相关分类研究。
  蠼螋属于革翅目的昆虫,体长5-50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像黄褐蠼螋的成虫体长20毫米左右,宽4.7毫米左右,黄褐色。头赤褐色,有光泽,头比前胸背板稍宽。触角淡黄褐色,25~29节,第一节最大,基部较细,长约为二、三节之和,第二、四节较小,约等长,第三节长约为第二节的两倍,第五节以后至第十七节逐渐增长,至末端逐渐变细,末端数节细长。前胸背板晴褐色,有棕黄色背中线,侧缘平行,后缘弧形突出。菱状部缺,雄虫腹部由基部至末端逐节增大,深黄褐色,尾铗左右远离,尖端黑褐色。雌虫腹部尾端较狭,尾铗左右距离近,细长,左右同形,内缘有微齿列。雄虫尾铗内缘中央各有一短棘。前翅结合部黄褐色,两侧黑褐色。后翅发达,露出较长,黄褐色。足淡黄色。
  拥有备用性器官的蠼螋:一只雄性蠼螋有两根阴茎,而且每一根阴茎的长度都大于蠼螋本身身长。这种昆虫的阴茎还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它就会折断,这就是它拥有两根阴茎的原因。在蠼螋亚目中,尾须不分节,铗状。铗形常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变化,甚至同种的不同个体,其铗形也可有差异。雄虫尾铗较雌虫发达、鼠螋属的尾须针状,不分节。铗状尾须可用于防御、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状常因种类不同而异。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个阳茎,多数种类的雄虫只有一个阳茎。
2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
  在野外较潮湿的草地、叶面很容易观察到蠼螋,初次认识这种有镰刀状尾夹的小虫都会吓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夹到,或担心有毒。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还会装死然后逃命!当然这个尾铗也是它们防卫的武器,受惊时偶会上举双铗示威,另外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
  尽量保持房屋的干燥,尤其是卫生间要保持干净就可以了,可以买瓶气雾杀虫剂,见到的时候喷杀就行了!
  不过建议你做好室内卫生,只要室内卫生保持的好,这种虫子是不会在你家里安家的。
  其治理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注意家里的清洁卫生。
  2、物理机械防治:气调、灯诱。
  3、化学防治:甲基嘧啶硫磷喷施或溴甲烷熏蒸(熏蒸对人体危害很大,熏蒸后注意及时通风,待烟雾散去后方可入内,较危险,慎用)。
  4、生物防治:病原微生物治虫或天敌治虫。
3 种类编辑本段
3.1 日本蠼螋
  拉丁学名:LabidurajaponicaDeHaan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3.2 黄褐蠼螋
  拉丁学名:Labidurasp.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小地老虎、红铃虫、蜗牛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中文名:蟹蠼螋 拉丁学名:Titanolabis colosse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蟹螋科 种数:400 这类蠼螋足短,多数缺乏后翅,在有些种连短小坚硬的前翅也没有。许多种呈暗色调,有黑褐色、黑色,或微红色并带有淡黄色或红色的斑纹。触角少于20节,有一对短小的腹部尾钳,但雄虫上可以不对称。 中文名:普通蠼螋拉丁学名:Forficula auricul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球螋科 种数:450 这类细长的蠼螋外形多变,但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褐色,有暗淡的足和线状触角。雄性蠼螋腹部的尾钳高度弯曲,而雌性的相对较直。 中文名:红蠼螋拉丁学名:Labidura riparia 纲:昆虫纲 目:革翅目 科:蠼螋科 种数:75 也称为长脚蠼螋,因为其有长的触角,是相对活跃的种类,呈红褐色。它们通常有翅,尽管有的种无翅。常见种在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有暗色条纹。
4 相关传说编辑本段
  将产卵的雌蠼螋,会通过它的螯,把自己附着在人体上。在午夜时分,当人睡着的时候,蠼螋就会爬进人的耳朵里,一直钻入人的大脑。接着蠼螋会小心的切断人的颅神经,让可怜的宿主无法察觉。它会产下上千枚卵,4天后,这些幼虫会孵化出来,以柔软的脑组织为食,此时宿主已经完全疯狂,最终极为恐怖的死去。 以上的传说仅仅是个传说,不具备科学依据。 原因是: ①再凶残的的虫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内软组织但不会进入大脑,原因是大脑周围有坚硬的骨头保护。也就是说,大脑是长在由多片骨头围起来的空腔里。 ②这个传说只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
5 生物学特性编辑本段
  1.年生活史:日本蠼螋在赣北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壤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开始产卵。在该地区全年可发生2代。
  2.活动:日本蠼螋为夜出性昆虫,白天隐蔽在地下或枯枝烂叶内或棉铃的苞叶内,阴天或傍晚出来活动。雌虫产卵常数十粒成堆,有较强护卵习性,一旦受惊频繁或遇条件不适宜时,会将自产的卵搬迁或自食掉。成虫有趋光性。 3.捕食:根据室内测定(1987),可以捕食46种昆虫,可捕食棉花多种害虫:小老虎、棉铃虫、棉小造桥虫、鼎点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短额负蝗、棉蚜等。尤其是对棉蚜的捕食量较大,一头日本蠼螋的成虫一天平均可捕食棉蚜179.20头,最多可捕食275头。
6 生长繁殖编辑本段
  发育属渐变态类(不完全变态)。1年发生1代。卵多产,雌虫产卵可达90粒。卵椭圆形,白色。若虫4~5龄,外形与成虫相似、唯尾铗细弱,呈尖钉状。翅芽于2龄时出现,以卵越冬。雌虫有护卵育幼的习性。雌虫在石下或土下作穴产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护其旁,低龄若虫与母体共同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26
蝉? 还是天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