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大全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等。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常用修辞特点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时注意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http://www.sxtgsffx.cn/class/class50/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76
去这个网站看看就知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2
例子对比,实在的事物对比,想象对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