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的子孙全国分布

如题所述

沈万三后人已有21代

据《南京晨报》报道,19日上午11点半,坐了1天2夜的火车,沈万三的11位后裔到达南京,开始了寻根之旅。昨晚7时许,白鹭宾馆,“万派回根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红色横幅下,南京各界人士举行宴会,为他们接风。“我们要让他们带着乡情来,带着亲情走。”活动的总策划人扎西刘说。

沈向东,43岁,作为沈万三第15代子孙,被推举为此次南京寻根团的族长。沈向东很小就从太爷处听说了明朝时期祖先的发迹、没落、逃难的历程。“听说当时是祖先风头太盛,遭遇朝廷小人陷害。”沈向东说,庆幸的是,遇难之时,沈万三的次子得到了沐春将军的庇护,一路逃到贵州,那时的贵州还属于云南。

沈向东说,当时前往贵州逃难的还有张陈郑三家,为了隐蔽,大都躲在山区,沈万三后人如今聚集的贵州山龙屯堡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整个山龙地区沈家后人已达3000多人,发展到了21代。

“其实,我们这些后人有许多如今并不姓沈。”出于避难的目的,沈家开始隐姓埋名,甚至只敢用公相称,陈张李姓氏里,也不乏沈万三的后人。“但是祖祖辈辈都会向下一代告知,我们是南京沈富后人,我们的根在南京。”沈向东说。

一年两次祭拜南京祖先

贵州天龙沈万三后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的鬼节和正月十五,都要烧些纸钱,以告慰祖先。“600年了,年年如此,代代如此。”沈向东说,每逢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他们都会画车画马,连同纸钱一同焚烧,用以祭奠祖先。

一座长2.2米、宽1米、高1.7米的聚宝盆,是天龙屯堡的象征,更是后人们缅怀祖先的表达方式。聚宝盆上的一首诗或许代表了世人对沈万三的评价: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人不为富,舍弃红粉入蛮荒。沈向东说,据先祖们传言,诗是张三丰所作。

来过几次,不知南京是家

60多岁的沈先生曾几次到过南京,中山陵、夫子庙、玄武湖都游玩过,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忆往昔,沈先生感慨万千,“南京变化真大啊,想当年,夫子庙一带全是小房子,现在都高楼林立了。”

“来了那么多次,这次才知原来南京是根!”沈先生说,直到1997年,扎西刘才揭开沈家家谱之谜,他才晓得祖先原来是沈万三。“这次来,感觉真的不一样,听说有个亲戚住在许府巷,但时隔多年没联系,也没留电话,具体门牌号也忘了,如果能找到的话,真是太好了!”沈先生道出了他的心愿。

穿起600年前传统装束

“想不到南京这么美,南京人这么客气!”42岁的尚女士是族长的妻子,坐了1天2夜的火车,她依然很有精神。

“小时候,老人常对我们念叨,祖先在南京,姓沈。”尚女士说,那时,她做梦都想来看看,这次是第一次来南京,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为此,他们特意换上重大节日的装束。

“听老人讲,这种装束沿袭了600多年了……”尚女士边展示装束边介绍。只见其头发用玉簪在后面挽起来,两边垂下2缕及耳根,周围再用白布包裹,绿色的长袍及膝,领口上有粉白色镶边,对襟上还绣着花和蝴蝶,黑色围腰上拖着长长的穗,耳朵上挂着对长长的银耳环,“女孩子出嫁后就是这种装扮,打理好要1个多小时,光挽个头发就要半小时;未出嫁的姑娘则是在后面扎个马尾辫,其余是一样的。”

“这双鞋穿了40年了,传了好几代了!”记者看到,这是种常出现在古装片中的鞋子,白色的棉布及脚踝,周围是绣花的黑布,头很尖,“以前,鞋子还是妇女的防身武器,鞋头装有暗器,遇到坏人就会发射,不过现在没有了。”尚女士说。

“男子则穿马褂,蓝色代表平时服装,白色代表祭租,这次来男士就穿了白色的马褂!”尚女士说,他们的方言很像南京话,去旅游的南京人常回惊讶地说:“你们好像南京人!”他们则会很自豪地回答:“我们老家就是南京!”

当地沈万三后人仍最富

沈向东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头衔繁多:天龙宏伟木材厂厂长、旅游发展协会会长、龙狮庆典协会会长……沈向东的言语里透露着自豪:“我们沈家后人,在当地的经济头脑仍然是最先进的。”沈向东说,他们的日子已经奔小康了,现在家里有3幢房子。

沈万三(1330年-1376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边疆,但是他资助南京城墙建设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南京是沈万三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他在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据传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沈万三迁徙京师应天后,居住在马道街一带,《东城志略》记载:“马道街,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沈万三家产被籍没后,均作官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8
沈万三,曾经富可敌国。箍桶巷、马道街、中华门……这些地点都与沈万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600年后,他的后人来到了南京寻根。昨日,承载着贵州天龙屯堡3000多沈家后人的寄托,由11人组成的沈万三后人寻根团踏上了故土,族长沈向东难捺激动之情:“南京,家乡,我们回来看你了。”
  沈万三后人已有21代

  据《南京晨报》报道,19日上午11点半,坐了1天2夜的火车,沈万三的11位后裔到达南京,开始了寻根之旅。昨晚7时许,白鹭宾馆,“万派回根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红色横幅下,南京各界人士举行宴会,为他们接风。“我们要让他们带着乡情来,带着亲情走。”活动的总策划人扎西刘说。

  沈向东,43岁,作为沈万三第15代子孙,被推举为此次南京寻根团的族长。沈向东很小就从太爷处听说了明朝时期祖先的发迹、没落、逃难的历程。“听说当时是祖先风头太盛,遭遇朝廷小人陷害。”沈向东说,庆幸的是,遇难之时,沈万三的次子得到了沐春将军的庇护,一路逃到贵州,那时的贵州还属于云南。

  沈向东说,当时前往贵州逃难的还有张陈郑三家,为了隐蔽,大都躲在山区,沈万三后人如今聚集的贵州山龙屯堡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整个山龙地区沈家后人已达3000多人,发展到了21代。

  “其实,我们这些后人有许多如今并不姓沈。”出于避难的目的,沈家开始隐姓埋名,甚至只敢用公相称,陈张李姓氏里,也不乏沈万三的后人。“但是祖祖辈辈都会向下一代告知,我们是南京沈富后人,我们的根在南京。”沈向东说。

  一年两次祭拜南京祖先

  贵州天龙沈万三后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的鬼节和正月十五,都要烧些纸钱,以告慰祖先。“600年了,年年如此,代代如此。”沈向东说,每逢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他们都会画车画马,连同纸钱一同焚烧,用以祭奠祖先。

  一座长2.2米、宽1米、高1.7米的聚宝盆,是天龙屯堡的象征,更是后人们缅怀祖先的表达方式。聚宝盆上的一首诗或许代表了世人对沈万三的评价: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人不为富,舍弃红粉入蛮荒。沈向东说,据先祖们传言,诗是张三丰所作。

  来过几次,不知南京是家

  60多岁的沈先生曾几次到过南京,中山陵、夫子庙、玄武湖都游玩过,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忆往昔,沈先生感慨万千,“南京变化真大啊,想当年,夫子庙一带全是小房子,现在都高楼林立了。”

  “来了那么多次,这次才知原来南京是根!”沈先生说,直到1997年,扎西刘才揭开沈家家谱之谜,他才晓得祖先原来是沈万三。“这次来,感觉真的不一样,听说有个亲戚住在许府巷,但时隔多年没联系,也没留电话,具体门牌号也忘了,如果能找到的话,真是太好了!”沈先生道出了他的心愿。

  穿起600年前传统装束

  “想不到南京这么美,南京人这么客气!”42岁的尚女士是族长的妻子,坐了1天2夜的火车,她依然很有精神。

  “小时候,老人常对我们念叨,祖先在南京,姓沈。”尚女士说,那时,她做梦都想来看看,这次是第一次来南京,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为此,他们特意换上重大节日的装束。

  “听老人讲,这种装束沿袭了600多年了……”尚女士边展示装束边介绍。只见其头发用玉簪在后面挽起来,两边垂下2缕及耳根,周围再用白布包裹,绿色的长袍及膝,领口上有粉白色镶边,对襟上还绣着花和蝴蝶,黑色围腰上拖着长长的穗,耳朵上挂着对长长的银耳环,“女孩子出嫁后就是这种装扮,打理好要1个多小时,光挽个头发就要半小时;未出嫁的姑娘则是在后面扎个马尾辫,其余是一样的。”

  “这双鞋穿了40年了,传了好几代了!”记者看到,这是种常出现在古装片中的鞋子,白色的棉布及脚踝,周围是绣花的黑布,头很尖,“以前,鞋子还是妇女的防身武器,鞋头装有暗器,遇到坏人就会发射,不过现在没有了。”尚女士说。

  “男子则穿马褂,蓝色代表平时服装,白色代表祭租,这次来男士就穿了白色的马褂!”尚女士说,他们的方言很像南京话,去旅游的南京人常回惊讶地说:“你们好像南京人!”他们则会很自豪地回答:“我们老家就是南京!”

  当地沈万三后人仍最富

  沈向东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头衔繁多:天龙宏伟木材厂厂长、旅游发展协会会长、龙狮庆典协会会长……沈向东的言语里透露着自豪:“我们沈家后人,在当地的经济头脑仍然是最先进的。”沈向东说,他们的日子已经奔小康了,现在家里有3幢房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04
沈万三有20亿两,曾经央视走遍中国纪录片有提到过,而且很多明史也有记载,和珅才8亿到11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