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和影响?谢啦!

最近突然想看看一战史,谢谢各位朋友

凡尔赛和约》,分为两部分,一是《国际联盟盟约》,二是《对德和约》。

《国际联盟盟约》包括26条条款,它确定了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的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盟约还规定了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委任统治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事实上,国联只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军事强国所操纵的外交工具而已.

《凡尔赛相约》涉及德国的内容有406条。

德国共失去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总面积的1/8)和650万人口(占总入口的1/10),丧失了75%的铁矿和锌,20%的煤炭和26%钓生铁。和约规定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解散参谋总部、各军事院校和其它军事机关,其武装力量只能以自愿的方式予以补充并不得超过11.5万人,其中陆军为10万人,海军1.5万人。这支军队的职责仅限于维持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德国不得拥有坦克,重炮、高射炮,化学武器、大型军舰和潜艇,不得建立空军,海军只能保留36艘轻型舰艇。和约还规定德国必须偿付巨额战争赔款,且在1921年5月1日前,须以黄金、有价证券、货物和船只等实物折价首先偿付200亿马克。后来协约国成立的专门“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 520亿马克,除实物折付的200亿马克外,其余1 320亿马克应在以后的30年内付清。此外,德国还必须承担协约国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此后,战胜国又相继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主要调整和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根据和约,英法不仅保持和巩固了欧洲的主导地位,而且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并成为国际联盟的主要控制者;日本亦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获取了巨大优势。这样一种安排,对企图夺取世界霸权、扮演资本主义世界领导角色的美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在凡尔赛体系尚未囊括的远东,太平洋地区夺取霸权,美国于1921年11月12日发起召开了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等九国参加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海军军备问题。美国为树立自己的海上优势地位,加强竞争力量,以“减轻军备负担”为名,提出美、英、日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这一比例虽然明显不利于英日,但由于实力上无法同美国竞争,两国只得屈从,最后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一般规定》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 :3:1.75:1.75。这一协定迫使英国放弃了传统的“双强标准”,从此结束了海上垄断地位;亦使日本海上实力降到次要地位。华盛顿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问题。对于日本利用战争机会在华攫取的大量权益,一直觊觎远东和太平洋霸权的美国深感不安。为了阻止日本独霸中国,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曾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收回日本在山东抢占的租借地。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在其它国家的支持下,迫使日本不得不和中国签订条约归还它在中国山东的有关权益,撤回日本军队,由中国赎回胶济铁路,放弃强加给中国北洋政府的“二十一条”的某些条款。1922年2月6日,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在华盛顿签字。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华盛顿会议上,英日两国在美国一再施加的强大压力面前,只得同意中止同盟关系。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它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占有优势的基础上,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重新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新秩序。

建立在榨取、掠夺和分赃不均基础上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固有的各种矛盾,导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异常尖锐。

首先,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深刻矛盾。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实际上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它的领土被割裂,殖民地被剥夺,军备上受到严厉的限制,送些都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所不能接受的。凡尔赛条约签署后,德国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苛刻的凡尔赛条约,重新武装国家,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收回和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巴黎和会一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德国外交部长斯特莱斯曼公开声称,德国要“保护生活在外国桎梏下的一二千万同胞”,要“收回但泽,波兰走廊和修改我们的东部边界”。

凡尔赛和约既使德国蒙受耻辱,极大地刺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又对德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使经过长期战争消耗的德国战后经济更加萧条衰败。德国复仇主义者乘机利用凡尔赛和约造成的这些严重后果,在国内大肆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积极鼓吹进行复仇主义战争,力图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转移到战胜国身上,由此导致仇外心理在社会各阶层中普遍蔓延和滋长,为德国扩军备战和法西斯上台创造于有利条件。

其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意大利对英法操纵巴黎和会,拒不履行诺言,未充分满足它的领土要求大为不满。它嫌分赃太少,深感受骗上当,决心重铸当年“罗马帝国”之剑,以严惩英法这些“言而无信”之徒。不久,墨索里尼在“进军罗马”后就向全世界叫嚣:“那些教训过我们的家伙,……应当学会尊重意大利人的刺刀。”为了实现建立“大罗马帝国”的梦想,意大利加强了向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流域的扩张,和英法等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华盛顿会议上,美国用高压和胁迫的手段,强使日本放弃了它在中国的部分既得利益,这对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是一沉重打击。从此,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便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暗中积极图谋着来日一比高低。

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得益国英美法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和尖锐的矛盾。矛盾和斗争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它分化和削弱了战胜国的力量,使西方大国无法采取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的真正有效措施,反而使德国这个复仇主义国家的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获得提高,为德国重新崛起、再次走上战争舞台开辟了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公开信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1933至1939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5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9
呵呵 其实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很详细得介绍,而且是官方认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