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如何解题

如题所述

审题立意 考试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也有不少规定条件、提供材料后让考生自己命题,这就一定要慎重而又缓慢地审题(自己命题也要审)。

古人审题常用抓题眼的办法,如《陋室铭》的题眼是“陋”字。古人将完整的题目分为题身、题神和题眼,如《依依惜别的深情》,题身是“惜别”,即主要内容,题神是“依依”,即程度色彩,而题眼就是“深情”,即核心关键。再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题身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题眼是“分析”。古代审题方法,给今天的审题以启示。对提供具体材料的标题,要求自己命题。这是半命题作文。要分析把握材料的重心。确定作文主题,即立意,也就是写一个判断句。主题是自己的一个鲜明的认识,当然要符合命题的要求,正确而又深刻。写主题句。

主题在作文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作文是一个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核心。 作文是围绕着主题句来写的。写议论文,首先要写出中心论点这句话,接着才能分析为什么或者用其它论证方法例如举事实的例证法。而写记叙文,也首先要领悟出主题句,接着让主题句作为灵魂来起草全文,并最好在中间部分显示主题句(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出现主题句或者相似的句子)。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文学性作文结构:

1. 纵向发展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或过程进行,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基础之上。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这就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2. 横向发展式。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分成几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0
[解题过程]
作文如何写得新颖?
一、选材要新。

什么样的题材叫新?
我想题材新,主要是反对材料的千篇一律、百人一面。
比如写《我的某某同学》这个题目,如果所有的同学都是写“助人为乐”、“勤奋学习”这些事情,就显得很空洞、乏味。又比如《记一件小事》这个题目,也许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好人好事”这个题材,那你就应该避开这个写作角度,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从自己生活中的特殊瞬间入手,捕捉在这一瞬间中的新意。或者调动自己的“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富有生命力和新鲜感,笔下的文字也必然充满活力,活蹦乱跳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行的都是命题作文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我在上面举的两个作文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能够别出心裁的赋予“命题作文”以新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命题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设置了一堵厚厚的墙,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老气横秋、毫无生气。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
当然,严格上讲,题材没有新与不新的区别。只有写法上“新”与“不新”的区别,如果细节的刻画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或者看待题材的角度有新的变化,同样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而言,这个主题——父爱——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了,而他所运用的材料,也谈不上新颖独到,但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文,关键还是熔铸在其中的真情,以及他在细节刻画上的体情入微,所以能摇荡性情、感人至深。其他的,像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风筝》,莫不如此。因此,我反复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细节描画的到位,感情的熔铸,这些因素比题材的选择往往来的重要。(在五十、六十年代,中国的文坛曾经盛行主题决定论,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压制了中国文艺的发展。)

现在,普遍在提倡新概念作文,学生都象脱笼的鸟儿,一旦获得自由,就一味的锐意求新,在求新的同时,往往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谓“变而未达,况而愈下”,宿病未除,又染新疾。好的文章需要分寸感——语言的节奏感,感情投入的恰到好处,层次分明的叙事时间等等,而这种“分寸感”不是仅仅依靠浮夸矫饰、趋时骛新所能达到的。很多所谓的“新文体”、“新文章”,只不过是旧衣架上的一袭华丽的袍子而已。好的文章,不但要有血有肉,而且也需要有主宰这篇文章的灵魂。

二、构思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构思要新就是指在安排材料上巧妙,要有曲折,有变化,不要平铺直叙。凡事必然有一个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如果能真实地再现事情的冲突和变化,便会使文章生动感人。如一位同学在写《我尊敬的一个人》时,把一个经常掏垃圾的老人误认为是“财迷老头”,后来通过三次矛盾冲突,揭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他的高尚品质。
另外,在构思上,还有几个常用的方法。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设置悬念。“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此外,还可用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有离有合法(写开去又收回来),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巧合法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蜜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三、角度要新。

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立意要新颖,关键是要选择新的角度。比如有一次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心灵的选择》,有一个考生就选择了书信体的形式,写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这就很新颖。又比如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作文,有一个考生的选择了〈赤兔之死〉这个题目,翻新了三国故事,古为今用,从而赢得考官的青睐。这些都是别开生面的写法。因此,立意要新,关键在于“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并且最好能够以一种比较新颖独特的文体来写。
参考资料:http://www.pkuschool.com/ask/q.asp?qid=24914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