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篇古诗的演讲稿,有谁能给点建议

周一我要演讲,不用太长太深奥...给点建议就行

【散文】谁遣古诗向天歌之《咏史诗》(编辑推荐)

文字,是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了解和汲取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精髓,最直接的是,当然也是品读那些历代史学家和文人们精心编撰并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了。一个个家喻户晓、久传不衰的传说,一桩桩感天动地、发人深思的事件,一份份发自肺腑、至真至纯的情感,无不掩喻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料中。或繁或简、或文或诗、或动或静地闪烁着自己的熠熠光辉。
缇萦救父,是个人们并不陌生的故事——也是一个自古至今通过口诵笔载,灌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必然引用的典型范例。当身为太仓公亦是大汉朝著名医家的父亲淳于意,被人诬陷诏狱逮徙京城长安之际,缇萦,这个排行最小,年仅十五岁的闺阁少女,不仅仅是惊恐战栗和万分哀痛的哭个死去活来。而是在极度悲泣中,听到只生了五个女儿没生儿子的父亲诀别之际对女儿们哀叹“生子不生男,不缓急,非有益也”的强烈刺激后,不由得“志从心底起,勇自胆边生”。乃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权威森严,遽然冒死随父跑到京城皇宫前上书,并声泪俱下地为老父鸣冤叫屈。诚心孝心和豪气勇气,惊天地,泣鬼神,也使得位居九五之尊的孝文皇帝动了恻隐之心。悲悯其意,乃特赦其父,并下诏免除了肉刑。
这个很值得大书而特书的非凡壮举,文人们足可以借题发挥,编撰出一些长篇叙事诗文歌赋,乃至情节激昂跌宕的大戏。这比诸如应募斩蛇的李寄、代父从军的木兰、为国出塞的昭君来,将会毫不逊色;也堪令那些或痴情癫狂或无病呻吟、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姝女佳丽们黯然失色。可是,作为大史学家的班固,却偏偏运用语言精练的古体诗体裁,来描述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而且惜墨如金,全诗仅仅用了八十个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醒世何须凭巨著,流芳未必尽男儿。短短八句话,一句一层意思,层层递进。不但将事件的时代政治背景、起始缘由、当事人的处境心态、动机行为、产生的效果乃至社会思考,统而揽之的展现了个透彻无遗。还能在精短的篇幅里,既假缇萦这个旷世奇女之口,典引了《诗经。齐风。鸡鸣》之义,来暗喻其父乃遭谗毁获罪;又以其感动的天空中“晨风”(猛禽。似鹞鹰,名鹯)都来哀嘶鸣叫之夸张浪漫手法,来渲染烘托整个故事的悲怆壮烈。这,大概就是古体诗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所在了——不管你抚案默默品读,还是踱步朗朗吟诵,其叙事、抒情以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感召力,都大大升华超越了主题本身——
两千多年前,古道西风下。那个十五岁的柔弱少女,为替父申冤,从家乡山东,一路风霜雪雨,来到长安;她冒死拦驾上书:“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人为官家奴婢,愿赎父刑罪,使得自新。”舍身赎父,直言相谏,痛陈谗言诬陷和肉刑之弊端。那是何等的赤子之情,需要何等的胆略和勇气!让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不能不为之汗颜:两千多年前,小小的淳于缇萦,就勇于用她的赤诚和勇气换来了自己父亲的赦免与国家肉刑的废止。当然,没有汉文帝的开明,也就没有缇萦的作用。反之,没有缇萦的孝勇之举,又如何能够有汉文帝的刑罚改革呢?由此看来,缇萦何止只是个孝道的典范?更是催生国家法制改革的先驱。在中国法制史上,缇萦的名字,与中国古代第一次刑罚改革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人类为权利和正义而斗争的历史上,又怎能没有缇萦救父这浓重的一笔呢?
可叹,人们已在不断变迁的岁月中模糊了缇萦,在讨论人权的时尚中忽略了缇萦,甚至,在众多耀眼的历史名人中暗淡了缇萦。也许,只有通过温读《咏史诗》这样的朴素方式,去思索怀念缇萦的孝道和勇气了……
看来,文学作品的心灵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不在于其是否以宏篇大论,将事情的起始由来与过程结局,描写叙述的多么详尽细繁。但也绝对不能说越简短就越好——倘若简短到泛泛谈之含糊言之,也会让人懵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借用梁昭明太子萧统为其主持编篡的《文选》所作序中的话是:“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浩瀚诗海,佳品多多。班固之《咏史诗》,不过沧海一粟。更多的上乘之作,无不是记一事,咏一物,虽言简意赅,却源流寔繁。个中绝妙,只能任凭读者在欣赏品味中,自己畅快淋漓地去用心领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