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的历史故事

是历史

和历史有关的话看下列文章吧:

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
——兼及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初探
吴焕良 2007/05/26 西岳论坛

[摘要]:长安,居关中“天府之国、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汉、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数千年来,长安荡荡乎分流之八川滋润着三辅大地,维系着长安的生存,与此同时,历经千年开发的三辅之地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之现代以来,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八水也是沧桑尽变,物是人非。本文就“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作初步探讨,重点针对近年西安地区的“水荒”现象探寻“长安八水”与古都供水的演变,以期能为今日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八水绕长安 河流变迁 城市生态 水安全 和谐发展

一、导语
历史上,长安地区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河川众多,林木繁盛。战国时期,《荀子•强国》篇赞关中有言:“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此时的关中号称 “陆海”[1],足见其林木之饶。正是基于这种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鄗、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2]*的胜景,“长安八水”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现并为后世沿用不废。正是这荡荡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关中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处四塞之内,俨然天府之国。[3]汉初东方朔曾讲过:“沣、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长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丰”[6],此为公元前1059年[7],这是长安地区第一个国都。从此,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六个统一的王朝和七个政权建都于此,前后相继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8]一个城市作为国都能延绵千余年,古今中外,唯我长安。个中缘由也非三言两语即可道明,但关中地利、长安八水不可不谓其重要基础,长安的运输、灌溉、以至军事防卫皆与八水相关,故述及长安,不可不谈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这片土地上勤于耕稼创造了灿烂的周文化,《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远古时代,先民们便引水作渠,以溉农田,也正是在这丰饶的土地上,才会有“文王作丰,武王治镐”’[9]的出现,周,也成为立国于这片沃土上的第一个王朝,与此同时也开创了长安一千余年的国都史。
秦立国关中,都渭北咸阳,后因其人多地狭[10],意欲南进,故于渭南上林苑营建新宫,阿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尚仅为新宫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没有预见到二世而亡,此构想亦付之东流,未能成真。汉刘邦据关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抚其背”[12]。都城亦建于沣、渭、灞三川之间。后虽经乱世,长安屡为战场,兵火频繁,城亦残破不堪都之,即使这样,隋文帝代周自立后,也仅仅是于“汉故城东南”建新都更名“大兴”而已,仍未弃关中而另寻它地。唐承隋制,更“大兴”复为“长安”,亦都之。东临浐、灞,西滨沣、滈,北据泾、渭,南抵终南山下。唐后,长安不复为都,城郭渐废,漕渠倾圮。但仍旧是西北要地,关中虽不复“天府”之国,仍不失为丰饶之地。
三千多年长安的富足,千余年的盛世帝都,这荡荡奔流之“八川”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讲,正是有了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长安。司马相如提出的这“八川”之名也为历代所沿用,不独为汉家所有。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确另是一番景象,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心碎。这滋润了广沃的平原,孕育了伟大的古都,浇灌出灿烂文化的“长安八水”历经沧桑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留连于“灞柳风雪”,漫步于“草堂烟雾”的先人们哪里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会深陷“水荒”之中,当年荡荡并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复存在,“秦川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只有通过那冰冷无情的文字进入我们的梦中。
八水今景实出我们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让与巴蜀成都,“陆海”胜景亦不复存在,作为借居古城西安的后学者,怀敬畏之情寻“八水”变迁之踪痕,试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探寻八川并流的踪迹。关于“长安八水”的文献资料甚多,除去历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诸如《三秦记》、《关中记》、《水经注》至清人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数千年来无有断绝。相关的今人著述也有许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环境等角度探讨长安水环境与建都之关系,系统考证长安八水之变迁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13]等几篇文章作比较详细的介绍,笔者所提出的这个问题,“长安八水的历史变迁与西安今日水环境”,考察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以与当今西安城市发展的水安全关系,学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于笔者所学基础尚浅,囿于学识不足,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为盼为祷。
二、秦川八水绕长安
“秦川八水长缭绕,汉家五陵空崔嵬。”[14]韦应物的这句诗言简意赅,短短十四个字就将古都长安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高度凝练在这里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马相如所讲“荡荡八水”之胜景,足以包含长安之自然形胜;汉家五陵又可窥得长安千年古都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遍布关中的古迹遗址。长安建城数千年不衰,为都亦有千余载,如此经历绝无仅有,屡遭兵火又屡有重建,历久不息,古迹遗址遍布各处自足无需多言。本文主要就这“长安环绕之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作一探究,功力不足,难免错误不穷,还望方家指正。
讲到“八水绕长安”,那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先应界定八水是哪八条河流。为我们所熟知的,算是最为权威的自然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上林赋》所描绘的“终始霸、浐,出入泾、渭;澧、鄗、潦、潏。”这也是最早将八川并举,开历史之先。我们不怀疑司马长卿的记述,《上林》一赋气势恢廓,景物迷离,所讲的“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亦为史籍所佐证。但毕竟司马长卿是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距今也有两千多年,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八水也发生巨大变化。但历代志书对于八水之名仍依司马相如之言,以“泾、渭、浐、灞、沣、滈、潏、涝”为“八水”,似为不刊之说。顺举几例:颜师古注《汉书》言: “霸、浐、泾、渭、沣、镐、潦、潏,是为八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引“长安之地,潏、镐经其南,泾、渭绕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此八川者,盖灌输所资也。”[15]尽管如此,但也有不同之言,潘岳《关中记•山水卷》关中八川所列即为“关中有泾、渭、灞、浐、沣、滈、漆、沮之水”[16],此说无潏、涝而增漆、沮。至唐,有滈而无氵皂,明清有氵皂而无滈。最近登在陕西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西安东有灞河、浐河,西有沣河、皂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泾河、渭河,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17],此外,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在其网站“走进陕西”中陕西概览一篇对长安八水的表述为: “渭水、浐水、灞水、涝水、沣水、滈水、皂水、潏水8条河流,碧波荡漾,环绕其间,即所谓‘八水绕长安’。”[18]这其中自是不乏鱼目混珠之说,故需探源穷流,以正视听。
八水之名无疑,但究竟何为八水之实,仍有商榷之地。为行文叙述方便,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八水”以公认的司马相如“八川”为据,但这并等于笔者完全同一司马氏之说,在下文中重点叙述此“八水”之变迁过程和现状,通过古今变迁对比,提出笔者的看法,在此按下不表,以待后续。
一、渭水
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水经注》载:“出鸟鼠同穴山,东经南安、天水、略阳、秦川、至华阴、弘农,合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全长818Km,是黄河最大的一支源流,陕西境内河长502 Km,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流域面积3.38× 104 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被誉为三秦大地的母亲河。[19]其中经西安 141 Km,为黄河第一大支流,也是古都长安最大的过境河,是长安水系的主体。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数千年来,渭水历经沧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简述如下:
其一,河道迁移。渭水穿宝鸡峡谷进入平坦的关中平原,水流缓慢,由于上游经陇东黄土高原,泥沙含量较大,河槽宽浅,多心滩和边滩。[20]由于出峡谷后地形开阔,表现出明显的游荡性,其河道总体变迁趋势是向左岸偏移,这种趋势至今仍在进行,但较缓慢,但这种缓慢的变化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背景下,自西汉起至今历经两千余年,这种河道变迁的结果便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亦为丰富的考古资料证实。
秦、汉、唐三朝均在渭水架设桥梁,以利交通。秦始皇都渭北咸阳,而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于是“架桥渭上,以通南北”;本名“横桥”。汉承秦制,为“石柱桥”,亦称“渭桥”。[21]后俗称“中渭桥”以别东、西渭桥也。以中渭桥址证渭水河道北移,只需考查汉代中渭桥之址即可。据《汉书•文帝纪》注引苏林曰:“渭桥在长安北三里”,又据《水经注疏》引《雍州图》:渭桥在长安北二里横门外”,而据考古发现,汉长安城的横门在今六村堡相家巷,以此推算,今日之渭水与昔日相比已向北偏移五公里以上。又据记载,灞水东20里左右有东渭桥,此桥最早为汉高祖通栎阳而造(一说景帝时造[22]),以木为桩,为长安通高陵要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耿镇附近发现东渭桥遗址,与历史记载基本吻合,但桥址距今渭河已有2500余米。[23]关于渭水北移,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详细记载:“库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水,下流入荆谷水,号浐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号灞水,北流二里入渭。”亦反映渭水北迁事实,原因在于,浐、灞二水本各自入渭,同为渭水一级支流,今灞合浐而后入渭,足以证明渭水北移之事实。秦朝的都城咸阳,在今咸阳市东,当时是居渭河之北的,但今日秦都咸阳城的考古结果却显示,这个著名古都的遗址,由于渭河河道向北移徙而遭受侵蚀,古都遗址已有相当大的部分已被水冲走了。
其次,水量的变化。远在上古时期,渭水的水量比现在大得多。至迟在春秋时期,渭水上的船只就可以到达现在的宝鸡附近。那时候,秦国向晋国运输粮食,就是从这里装船下运的。[24]当时秦国的都城在雍,位于现在凤翔县南,正在今宝鸡陈仓区北。所以由雍运出的粮食,就在现在陈仓装船起运。到了汉时,从关东运输的粮食,还可以运到长安城下。当时渭水河道弯曲,路程曲折绕远且河中漫滩较多水流不畅,为缩短河运路程提高运输效率,就在长安城东,顺渭水南岸,新开漕渠,以事运输。[25]《水经注》载:“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引渭。”[26]这样的运输,至隋唐还在进行。隋时,开凿漕渠的诏书,就曾明白的说过:“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路途,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亦劳止” [27]就是按照唐朝人的说法,当时不得不依靠漕渠运输的原因,也是由于渭河积沙过多,不易行船。[28]长安城以东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当平坦,落差不大,水流缓慢,水中所带的泥沙容易沉淀,加之地质运动,秦岭及东边之骊山一直在缓慢抬升,因而河道容易改变,河面宽且浅,不易行船。长安以西的河道,大致相当固定,河面也不太宽。可是后来也再未看到过有关船只行驶的记载,只能小船摆渡,不见有上下运输,可能是由于水流变小,不能行船了。[29]
总体说来,尽管渭水河道出现移徙,历史时期的径流量也发生改变,较上古时期水量减少,但在历史上,就某一时段来说,还是基本保持稳定的,正是由于渭水这一关中长安水系主体的相对稳定,才保持了浐、灞、沣、涝等南岸诸支流长期较为稳定的发展。
二、灞水
灞水,扼长安东大门。原名“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更名滋水为灞水,以显霸功。《水经注》载:“水出蓝田县蓝田谷”,今日灞水发源于蓝田、渭南、华县三县交界的箭峪岭南九道沟,全长109Km,流域面积2563.7Km2,经白鹿原东,北流注入渭水。主要支流有清峪河、网峪河、浐水。
古代灞水沿岸柳树垂枝,迎风起舞,河上有桥,名“霸(灞)桥”,为送别亲友之地,《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折柳赠别即来源于此,这段记录也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此地春日柳絮随风飞舞,号为“灞柳风雪”,系关中八景之一。
三、浐水
浐水,是灞水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东部,蓝田县汤峪,向北在西安市东郊纺织城在广太庙附近注入灞河,远在汉时,此地属霸陵县,故汉时记载说:“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30]浐水全长70 Km。
今日之浐水汇入灞水,成为灞水的一条支流,但上古时期浐水并不是灞水支流,而是与灞水一样直接注入渭水,二者均为渭水一级支流。只是随渭河向北偏移,在骊山断块的影响下,灞河由东向西偏转,在此过程,浐河亦作同样的变动,但浐河受骊山隆起的影响比灞河小,故在偏转的过程中,灞河偏转速度大于浐河,最终赶上浐河并袭夺了浐河,从而使浐河成为灞河的一级支流,而不再独立北流入渭。[31]灞、浐汇流后,水量增大,洪水季节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较稳定,只是入渭口随渭河北迁而逐渐向北推移。
以上所述灞、浐二水居长安东,为长安东门户
四、沣水
长安城西注入渭水的沣、滈、潏、涝四水中以沣水最大,沣水的源头,据《水经注》载出于沣溪[32]。《读史方舆纪要》载:“出户县南山谷”。据西周时记载,沣水是一条大川,且得到过禹的治理,[33]关中河流为数不少,为何偏食沣水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见当时的沣水确是大川;同时,前些年在沣水发现一条沉船的遗迹,河有沉船可见其大,[34]远较今日沣水水量为大。
六、涝水
涝水,“出南山涝谷”[35]出谷后合美陂水后合甘水入渭。历史时期河道变迁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涝店以下。当沣水东注时,涝河与沣水汇流,自西向东流去。西汉前当沣水改道西注于渭时,涝河亦呈西流态势,随渭河的北迁,涝水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东北流去,为今形态。[36]由于涝水距长安城尚远,影响不大,故在此不加详述。
七、滈水
滈水为“八水”之中略显特别,为“无源之水”。河出必有源,但史籍中唯独对漓水的源头语焉不详。《水经注》载“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37]又言“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西北流入鄗。”[38]滮池自有源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鄗”,但唯独鄗水源头未有说明,长安城西一鄗池,充其量是一小型水库,怎能形成并维持一条大川常年稳定的径流呢,所以鄗池以上必有源。《类编长安志•卷六•山水篇镐水》有:“按《长安图》,本南山石鳖谷水,至香积寺与沉(当为潏)河交,谓之洨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镐京,谓之镐水。”我们恍然大悟,自是出南山谷中的洨水入昆明池为滈水提供水源。今洨水发源于南五台石砭峪,西北流经香积寺南,西流入沣水,又称“福水”[39]。西汉武帝作石闼堰截入沣之洨水注昆明池,于是才有了滈水上承之鄗池水来源,依此可见,洨水与滈水同为一河,昆明池以上谓之洨水,下部池外为滈水。至唐,昆明池仍存,“唐大和以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40]滈水亦另渠行之。
八、潏水
潏水,为“长安八水”中变动最大的一条,发展到今天屡有改道,且这种改道多是以人工围堰筑渠的方式表现的。
关于早期潏水天然河道流向问题,至汉初仍沿天然河道独立北流入渭,汉长安城西侧即依潏水而筑。《类编长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经注》亦有记载: “潏水,出西义谷、太一谷,经樊川、杜曲、韦曲、至下杜城,为漕河,北经三桥,合于渭”[41]。汉武帝兴昆明池,即改潏水西绕神禾塬北于今香积寺西汇滈水入昆明池。从此,潏水失去了独立北流入渭的河道,故潏水河道成为长安城西的一条人工渠。后,唐经营长安城仍引潏水入城而为清明渠,后引水绕城西为漕渠以供运输,漕渠故道即今古潏水河道亦为今皂水河道也。而原本单独入渭的潏水为人工作堰于香积寺南合滈水仍称潏水而后汇入沣水成为渭水支流沣水的二级支流,以至今日,潏水在秦渡镇汇入沣水。
以上即为传统意义上且为现在所多数认同的“长安八水”之简况,之所以简要述之,是因为河流历史变迁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水尚难以理清,其八水可也?除以上八水之外,另附与本文关系较大之皂水,亦简述之。
氵皂水
至元尚不见于史籍,元人骆天骧所著《类编长安志》独不见氵皂水一条。书中,尽数长安之水,而无氵皂水。
据雍正《陕西通志》载:“大峪水第三脉为胡公堰与阿姑泉合流为皂。”氵皂水为唐时漕渠亦即明代通济渠之源,民国以后称“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乡局连村起为稻田排水、潏河渗水、韦曲城镇排水集流而成。经申店、韦曲、杜城、丈八沟北流入渭河,全长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为一条城市排水渠,水质污染严重。[4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8
你好,如果仅是字“水”,如下:水滴石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满金山;水至清则无鱼;高山流水;君子之交淡如水;
故事如下:
以石投水 解释 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比喻互相合得来。
出处 三国魏李萧远《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残山剩水 解释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出处 唐·杜甫《游何将军山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示例 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在~间的黎民施威,在~间行乐。(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臣心如水 解释 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海水群飞 解释 比喻国家不安宁。出处 汉朝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近水楼台 解释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出处 宋朝俞文豹《清夜录》:“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释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出处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木本水源 解释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山长水远 解释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出处 唐朝许浑《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谩夸书剑无好处,水远山长步步愁。”

山高水长 解释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 宋朝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清尘浊水 注音 qīng chén zhuó shuǐ 解释 比喻相隔很远,会面没有希望。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水晶灯笼解释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出处 《宋史·刘随传》:“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水陆杂陈 注音 shuǐ lù zái chén 解释 形容菜肴丰富。
水落归槽注音shuǐluòguīcáo解释 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菽水承欢 解释 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水深火热 解释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处 《庄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如果是江水、河水、海水的引申义,那故事可更多的多了,水及其周边往往就是人类极其文明诞生的地方。所以爱惜水,其实也是爱惜我们人类自己和的文明。
第2个回答  2010-04-18
大禹治水
第3个回答  2010-04-18
高山流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