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押韵重点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02
只是押韵的话比较简单:
参照平水106韵部,每个韵部里都有几十个字,这些字在中古音韵里“韵母”是相同或相近的。选定一个韵部后,整首诗该押韵的地方就要是这个韵部里的字(写宋词的话可以宽一点,相邻的韵部的字都可以用,叫做“通押”)。

举个例子: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根据词谱,《忆秦娥》这个词牌是每句都要押仄韵的。
李白选择了入声的“九屑”部,该部的全部韵字如下:
入声,九屑,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
咽噎杰彻别哲设劣碣掣谲窃缀阅抉挈捩楔蹩亵蔑捏竭契疖涅颉撷撤跌蔑浙澈蛭揭啜辍迭呐侄冽掇批橇

可以看到,李白的每句句尾押的仄韵韵字全部出自该韵部。
下面是平水韵部,是中古音韵,写唐诗的话应该遵从这个。

平水韵部
上平,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
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
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
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上平,四支,支枝移为垂
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
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
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上平,四支,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
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
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
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上平,五微,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
希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第2个回答  2014-01-02
对于古代诗、押韵很重要;而现代诗、则不讲究押韵。
第3个回答  2014-01-02
《小池》里押韵的字是?韵母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