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和什么

如题所述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1、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2、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扩展资料

1、押韵

押韵是为了诗的声音之美。近体诗严格要求按韵书押韵。近体诗都是押平声韵。押韵押在平声结尾的字上。以平声结尾的句型,用在起句上,可以押本韵,也可以押邻韵。

唐朝以前的绝句诗许多押仄声韵,称为古绝,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怨情》。有的绝句既押仄声韵,或全诗用律句,叫律绝。比如王维的《鹿柴》、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

2、平仄限制

格律诗,讲求平仄声音的变幻,和韵律的美。所以啊,格律诗中每句中的词语都是平仄相间的。且要押平声韵。每句有前半句和后半句组成,每半句都有句型,除了诗的第一个半句,可以平声收尾,其他每句的前半句,都要必须仄声收尾。每句的最后字要平声。

3、粘对限制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叫做首联,第二句叫做颔联,第三句叫做颈联,第四句叫做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做“粘”。

绝句和律诗都要求对和粘。两个句式组成一句(一联)。每个句式都可以做开头句,以后每半句开头的字要讲求粘对。通过粘对,便可推出以后各个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体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律诗每一首是八句,绝句每一首是四句。还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律诗和绝句,各有五言、七言的区别。

于是,可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用十二句。

近体诗有格律规定,简单地说,即: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字数固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

扩展资料

诗词格律的历史

诗词格律是指唐朝以后出现的诗的形式结构的一个固定的模式。唐朝以前,所有的诗都是没有格律的,都是古体诗。

唐朝是诗歌盛行的时期,诗人们对诗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朵也越来越尖,觉得对称性的合格律的诗才美。所以唐朝有的诗有格律,有的诗没有格律。没有格律的诗叫“古体诗”,有格律的诗叫“近体诗”。

唐朝初期,渐渐出现了格律诗的萌芽,有些诗已经完全格律了。比如在我们《经典诵读200篇》中的第24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完全是一篇格律诗。但是那个时候格律的模式还没有确立起来,还只是在探索中。

第一个明确的开创了对称性诗体的人是曹植。曹植的名气很大,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有一个成语叫“才高八斗”,谢灵运说:天下的才一共是一石(十斗),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还有一斗,天下人共分之。你看,谢灵运多么的狂傲啊,再狂傲也拜倒在曹植的手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体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09
律诗和绝句
第4个回答  2015-11-29
绝句和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