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从小不会心疼人,不会发自内心的为别人难过?

如题所述

首先我必须要告诉你的这种想法,早我们的国度里并不是一个个例,你不必为这种感觉有担忧和焦虑,因为很多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用这种淡漠,冷漠,甚至无情的感觉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人的。

这个心理状态可以用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来给你解释一下,出现这种问题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有类似于回避性障碍的人格。

有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没有办法非常清晰的感觉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的感受的时候,多数是因为在幼年早期的时候没有得到合理的照顾。这个所谓的幼年期应该是指1到3岁左右。

一旦这个时间段的婴儿没有得到自己的抚养者,尤其指的是母亲合理的照顾和对孩子回应,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就会停留在仅仅能理解这个世界里有我的存在,而不能理解这个世界有我以外的其他人存在的阶段。

这就非常容易理解,一个人为什么更多的只知道自己的感受,而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了。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逃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有办法和其他的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也不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付诸于他人的身上,无法换位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悲伤,而其他人的悲伤自己却感觉不到。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情况,那么一定要去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助你,给你一个让你能够跟他的“感受相链接”的环境。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能够去听倾听你,并且能够把你的感觉交给他,而他也能支持坚持一直撑得住的人。

你所传递的感觉不仅仅是爱意,也同时是愤怒,仇恨等一些非常激烈的,带有生命力的黑色能量,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么我推荐你去找一些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给你非常好的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1

我从小也都是这样的,就算别人当着我的面,讲述他自己悲伤的经历,我也只是会点点头、发表一下看法,但要我发自内心的为他们难过,这情况是很少的,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不能跟他们感同身受,又或者是我天生的神经比较粗,不像他们感情那么纤细,一点点事都值得他们悲伤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我跟我朋友去电影院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部电影,看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好些情节都是演得不错,很煽情,但我愣是没流一滴泪,只是觉得电影很不错,感情很细腻。等这部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影厅的灯亮了,我才发现我朋友,她眼睛都是红通通的,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居然说,看到了好几个感动的地方,就忍不住流泪了。我的天呐,不就是看个电影么,至于吗,在我看来,故事就只是故事而已,只能够当娱乐,我一般不会对故事有什么共鸣之感的,除非它捅到了我的心肺子。

 

一次,我从我朋友口中得知,有一个校友(我只是知道有那么一个人,但我跟她不熟,她只是我朋友的朋友),她母亲患了癌症,正在接受治疗,当时,这位校友还在读研,并且处在单身家庭,一切的担子都压在了还没有工作的她身上,对于她的经历,我只是感叹世事无常,并给予她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却不会为她的经历而伤心难过的,或许,我真的是一个比较硬心肠的人。

第2个回答  2017-09-11

可是,你为什么要会心疼人,要会发自内心的为别人难过呢?好像没有人规定过会心疼人、会发自内心的为别人难过就是富有同情心,就是小天使,而不会的人就是铁石心肠吧?

我真的不明白,这世界上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条条框框,而那些所谓的对错与是非又到底是谁做的规定?不会心疼人就不会呗,只要你不是那种白眼狼,或者说是那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就足够了。难道说,从小就得学着要每天对别人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恨不得自己去代替人家就好了?你那么小,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小心理,小孩儿不应该都是无忧无虑的长大么?

还有,我不知道发自内心的为别人难过到底有什么用。在我看来,与其和那个惨兮兮的人一起在那里“伤春悲秋”,不如理智地给他好好分析一下要怎么做,才能拜托现在的处境,度过这个难关。我知道,人是感性动物,都喜欢装模作样的与人一起小小的悲伤一下,以示尊重。只是,你就是不会了,这又怎样?难道还能给你安一个什么罪名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性格,干嘛要和别人一样样的?说实话,我觉得只要你这个人没有害人之心,知道知恩图报,嗯,就是人品上没什么大问题,那就完全OK,真的没有必要去把自己设置成一个所谓的“标准人”。所以,别在意这些了,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吧,顺便学着去爱这个世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