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说禹是一条虫,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题所述

闻一多说,禹不过是一条虫,这话是有甲骨文根据的。“尧、舜、禹”三个字的过程,就是在画一个人从土里被拉上来的过程。所以闻一多当年根据甲骨文,说禹只不过是一条虫,这话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3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每逢秋收时节,一场黄河泛滥便会导致颗粒无收,大量种植田被荒弃为废田,整治黄河水灾问题成为了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舜在位期间,同样重视黄河水灾一事,任命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大禹治水的真相让人吃惊,怪不得鲁迅会说:禹是一条虫!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深知舜要的是什么,顺通了河道为进贡做好了准备,而大禹更加腹黑的地方在于,他在表面上帮助舜完成了对各个部落的统一与征服,而实际上自己在划分九州的时候已经把九州牢牢的控制在了手里。有了这些资源,舜再牛,也不认识这些诸侯,更别提搞好关系,他们都只认禹,不认舜,为禹将来逼迫舜禅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文解字》中大禹虫也,其意思应该是指“禹可能是记录在九鼎上的一种动物”,而九鼎在从夏传到商,一直往后传,商周的很多青铜器上的不知名动物纹路可能就是大禹图腾的遗存!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对顾颉刚嘲笑,把代表动物的虫换成“蠕虫”,导致整个句子味道都变了,许多人用这句话来攻击古史辨学派。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
第2个回答  2019-08-15
原来啊,大禹治水的故事最先是记载在《山海经》上的,在这本书里的故事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就被人们赋予了一些其他的形象。接着便是之后的《鲁颂·閟宫》、《说文》等等,这些文献中也有一定的记载。也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属于史料的范围,而这些史料又经过人们的传播,所以就传出了大禹是一条虫子这样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19-08-28
其实虫就是龙的意思,闻一多所说的大禹是一条虫,翻译过来就是大禹是一条龙。
第4个回答  2019-08-28
他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方法,其实是在夸赞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