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主要思想是什么?

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主要思想是什么?我在读之前,本来以为这是鲁迅用笔来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但读了之后,又觉得不是这样的。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可是我不能够。”鲁迅先生自己是这么说的。可是花真的要有晨曦与露水的轻灵才美丽吗?
于是,这样,我翻开了《朝花夕拾》。

一阵阵芬芳扑面而来,我诧异,这是黄昏欲睡的花儿吗?朱颜不改,芳菲依旧,更别有一番异样滋味。哦,夕阳下的花儿啊,经历了初生时晨曦的轻灵,露水为它洗礼,经历了开放时风霜的考验,骄阳为它见证,然后它坚强了,成熟了,晚霞的映衬下,它是那样娇艳,那样妩媚,那样唯美。

这三个过程,是花成长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亦是“朝花夕拾”的过程。

少年不识愁滋味

对于一个孩童的性格我想还是用“单纯”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童年鲁迅是在那个社会中比较典型的孩子的代表,他有很多可爱的想法,率直,善良,没有大人的虚伪和做作。他喜欢别人所厌恶的隐鼠,他认为啮破箱柜偷吃了东西“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正是这种没有利害关系的单纯,使他对“老鼠成亲”极其神往。而在盼了一夜都没有盼到老鼠成亲时,他又找一些美丽的借口——“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来填补失落。虽然这只是他的浮想,却充分展示了孩子可爱的想象力,也展现了童年鲁迅能为别人考虑的单纯善良,他不会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或是怨怪别人不成全自己一厢情愿的期盼——甚至这别人只是隐鼠。这一点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体现:鲁迅非常渴望能看到《山海经》,却因为不好意思麻烦叔祖而没有力逼叔祖去寻找。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一种能为别人考虑的善。

说到善,鲁迅的“善”还体现在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上。他救了被蛇咬伤的隐鼠,并“收养”了它,这是同情心。鲁迅和隐鼠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让它留在家里,任它玩耍、游行。隐鼠在他还没有写完字时就舐吃墨汁,他也不会斥责隐鼠,甚至不认为隐鼠妨碍到了他。这是爱心。

童年鲁迅就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很容易投注感情,也很容易有一时的“恨”。当隐鼠失踪时,他“若有所失”,并且等了隐鼠一半天。当知道隐鼠被猫吃了时,他恨猫,并想要把“心中有着的空虚充填以报仇的恶念。当知道谋死隐鼠的不是猫,而是长妈妈时,他甚至直呼长妈妈大名——阿长。这其实也是一种直率。他把这恨表现在口头,不像有些大人们表面友好,实际背地里使坏。他也不记愁。当长妈妈为他做了“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买《山海经》时,谋害隐鼠的怨恨也就完全消灭了,这又是一种直率——没有长久的恨。在学习中,他也直率,他毫不忌讳地问老师“怪哉”是什么东西。

童年鲁迅虽年龄小,却也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的时候那些思想颇为幼稚。在《二十四孝图》中,他开始说愿意孝敬父母,又说《二十四孝图》中有的孝敬的故事让人没有办法学,并判断“卧冰求鲤”还有性命之虞。他那时不懂,孝顺不一定要学习别人,有时也需要变通。他反感“老莱虞亲”和“郭巨埋儿”,觉得老莱子拿“摇咕咚”是佯装,侮辱了孩子。而“郭巨埋儿”让他不想做孝子,也不想让父亲做孝子,并害怕见祖母。在《无常》中,他喜欢无常,对无常做出客观的评价。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通过美女蛇的故事能得教训:倘若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要答应。

这就是童年的鲁迅,也是朝花夕拾的过程中的晨曦和露水,单纯轻灵。童年的孩子心中没有世态炎凉,也不懂愁,只有单纯,率直和点点幼稚思想,童心,真好!

悲欢离合总无情

青年鲁迅开始走向社会,与别人交往,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先是父亲去世了,这是第一次“悲”。之后鲁迅又描写了衍太太,她是一个怂恿孩子们做坏事、事后又当“老好人”的人,她对自己的孩子管教严格,却让别人家的孩子们比吃冰,比打旋子,又在摔到了的阿祥的婶母面前装好人,说她已经劝过孩子们了,但他们不听。甚至她怂恿鲁迅去偷家里的东西卖钱,这才让鲁迅认清了她的真面目。可衍太太又传出流言,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东西来卖钱了,当时鲁迅太年轻,一遇流言,便不知所措,“怕见到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于是他经历了第一次“离”——离家上学。后来,鲁迅毕业后又经历了第二次“离”——离国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有过一段“欢”——是与藤野先生在一起的时候,藤野先生是一个工作认真的老师,他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帮鲁迅修改讲义,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可是在日本,他同样也悲,为中国而悲,也为中国人而悲。他看着一群中国人麻木地围观一个中国人被枪毙,觉得“无法可想”,于是他选择了文学,选择在思想上拯救国人。他第三次面临“离”——离开老师,离开藤野先生。回国后,他和曾经专门反对他的“朋友”范爱农相遇了——这是仅有的一次“合”,他们冰释前嫌,又在一起喝酒一起工作,曾有过一段快乐,直到鲁迅去南京。最后结局是第二次“悲”,也是第四次“离”——爱农死了。

他经历了许多,也懂了许多。在《父亲的病》中,他懂得了对于不可医的人来说,死比痛苦地活要好。在看枪毙中国人时,他明白了只有拯救思想才能拯救中国人。

青年的悲欢离合是朝花夕拾过程中风霜的摧残,骄阳的考验。悲欢离合是命运,人的命运是无情的,如果不能坚强,就一定会被打倒。

有花堪折直须折

有花堪折直须折。这就是《朝花夕拾》主要思想支柱,说白了,这就是鲁迅提笔时的思想,而引用这句诗其实是因为它的下一句:莫待无花空折枝。意谓鲁迅写《朝花夕拾》时还残存着童年和青年时的记忆,而不是当没有记忆时凭空臆想,只是记下些理论。

《朝花夕拾》的整体思想除了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外,更多的讽刺批判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和绅士。鲁迅说“猫一脸媚态”,暗示的其实就是那些“正人君子”谄媚的嘴脸。在《二十四孝图》中,他说阴间的好处是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也可见他对流言和流言制造者的深恶痛绝。又有“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在《无常》中他说“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里鲁迅选用了“愚民”来说事,也就是说,连愚民都知道是这样,更何况“智者”?在《琐记》里,当鲁迅想要离开雷电学堂是他又说“‘正人君子’之流会说你骂人骂到了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在《藤野先生》中也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手的面貌,似乎正要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些笔墨没有白白浪费,至少它提起一个头,让世人们认清某些绅士评论家名人的丑恶嘴脸,也为有心的学者做了一个先锋,一个表率。

成熟的思想就是《朝花夕拾》中的晚霞,美丽,耀眼,光彩四射。

朝花夕拾,花虽无露,但在经历一天的洗礼与磨砺后,在晚霞的辉映下,也别有一番风韵和成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1
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第2个回答  2010-08-11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21
《朝花夕拾》只是回忆性散文而已。
以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抒写了从农村到乡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图景,其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情和真挚动人的诗意。
第4个回答  2010-08-12
《朝花夕拾》中收录了鲁迅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写下的几篇回忆性散文,在这之中,鲁迅更多放下了冷峻的笔调,换用一种温情的心回忆过去的事。当时的社会太黑暗,鲁迅只能靠回忆度日,他需要这些温暖的过去来为他“疗伤”,让他有更多的力量战斗。
所以,这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对过去种种人和事的怀念,也由此衍生了对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