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原文: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扩展资料: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创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看了几个回答,

都说此身不归自己所有,

或此身不归自己主宰。

这样解释起来有点牵强,

你的身子怎么会不是你的,

你又如何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子。

所以笔者认为,词人于宦海中,往往身不由己,不能随心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想借醉酒忘记世事的纷扰。(只是谈何容易,酒醒后仍然要面对现实。)

这是在下的一点愚见,欢迎文明评论。

第2个回答  2018-02-27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  苏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
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1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意思也许是一直痛恨自己身子不归自己主宰,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忘掉这蝇营狗苟的生活。
第4个回答  2019-12-21
这句话所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感情什么时候能够解脱?如果解脱的话就是太好了,所以说也是因情而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