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描写的主要情节

大太多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有人考证为新疆的吐鲁番)。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又非经此不可,而过山就必须借用铁扇仙罗刹女的芭蕉扇来搧熄火焰。这中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偏偏不巧的是,悟空在号山枯松涧请观音降伏了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双方就此结下梁子。由于有这段不共戴天之仇(可能悟空并不这样认为),因而孙悟空向罗刹女借扇这件事必然波折丛生,困难重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借扇不易,孙悟空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走一遭。一方面是取经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悟空的个性使然,越是困难,越是跃跃欲试。在此要说明的是,孙悟空此番借扇可谓必恭必敬,忍辱负重,全没有以前的傲气和豪气,究竟为何?恐怕还在于他自认为对不住罗刹女。可能他私下里也意识到,让红孩儿做善财童子实在不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由此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孙悟空分别与罗刹女、牛魔王交手前那一番谦恭有礼甚而有些文绉绉的言词了。
然而再怎么谦恭,对于饱受丧子之痛(在牛魔王夫妻看来,虽然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却没有过去的自由自在,便生不如死。)的牛魔王夫妻来说,只有杀死孙悟空才能泄他们的心头之恨。于是便有了孙悟空与罗刹女的二度交手,孙悟空与牛魔王的两番大战。自然,罗刹女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她只好凭借芭蕉神扇的威力。这芭蕉扇并非常物,而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月亮)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搧人,要飘八万四千里。第一次交手,孙悟空被芭蕉扇搧得悠悠荡荡,直飘到灵吉菩萨居住的小须弥山。第二次交手,由于他服用了灵吉菩萨赠送的定风丹,故而大获全胜,并变成蟭蟟虫儿钻进罗刹女的肚子,逼迫她交出了芭蕉扇。此为一调。
旧恨未了,又添新仇,罗刹女岂肯轻易将宝扇奉上?果然,孙悟空得到的是一把假扇,用假扇搧火,火不但不熄,反倒烘烘腾起,将悟空的两股毫毛烧净。真是偷“扇”不成,反蚀了“两股毫毛”。此时,悟空意识到要罗刹女交出宝扇确是千难万难了。他转而将目标锁定为曾与自己在花果山结拜兄弟的牛魔王,希望牛魔王看在旧日的情面上将宝扇借与自己一用。而这时的牛魔王早已撇下妻子,入赘积雷山摩云洞,成为玉面公主的丈夫。(按 吴组缃先生的说法,牛魔王这个形象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现实社会里一个普通封建主的典型”。)他与罗刹女夫妻情深,但又经受不住年轻貌美的玉面公主的诱惑,更遑论玉面公主还有万贯家私呢?作者以调侃的笔墨将牛魔王塑造为一个周旋于妻妾之间左右为难、委曲求全的小丈夫形象,着实让读者解颐。从这一点来说,牛魔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妖魔,更多地搀杂了现实世界中凡人的共同情感因子。

孙悟空跑到积雷山摩云洞,好心好意央求牛魔王借扇,那知惹起牛魔王的心头怒火,掣起混铁棍,与行者大战一场。两人实力伯仲,难分高下,眼看牛魔王这条路也走不通了。谁知小说在此峰回路转,牛魔王急急忙忙赶去乱石山碧波潭赴宴,这便为悟空盗走辟水金睛兽,假冒牛魔王骗取芭蕉扇提供了契机。果然,罗刹女对冒牌的牛魔王没有丝毫怀疑。费尽心机,悟空终于拿到了真正的芭蕉扇。此为二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3
一只猴子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