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数学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书,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媒体。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精心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进一步体现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让他们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有利于加速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应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数学课本中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只有简洁精练的文字,抽象概括的法则,因此学生对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不浓。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带着急于找到解题方法的急切心情去阅读课本。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课本的激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课前指导阅读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最佳组合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带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走向教师,师生共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教学中我们首先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
1、明确阅读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图”和“文”,展开思考,并作好笔记。思考插图的教学意义,思考文中有那些知识点,那些地方不理解,作好“批”“划”记录,待课内解惑,这样,上课时,师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我们设计了三道阅读思考题:(1)什么叫质数?为什么叫质数?(2)什么叫合数?为什么叫合数?你知道最小的合数是几吗?(3)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惑。
2、教给阅读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我们让学生在以下的模式中阅读:(1)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2)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的学习内容,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3)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教材逐字逐句作推敲、品味,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阅读能力。例如,阅读《分数的意义》一节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在分数里各是什么意思?“一份数”在分数里指什么?当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被提高了。
(二)课内质疑阅读
课堂教学,从某中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抓住学生阅读课本后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疑问,帮助学生在关键处开窍,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准备质疑。上课时,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有的问:“为什么要加‘都’字”?有的问:“为什么要加‘相同’这两个字”?还有的问:“为什么要‘零除外’”?这时,我反过来问学生为什么?读懂的学生积极要求解答,他让我们班学生站出24人,把他们每8人分成一组,然后要求学生站出1/2,第二次站出2/4,第三次站出4/8。站完后,他叫其他同学看一看,比一比,哪次站出人数最多?为什么呢?回答后他说:“一样多”,所以1/2=2/4=4/8。他还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向右看,分子、分母起了什么变化?从右向左看呢 ?如果把4/8的分子乘以或除以4,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如果1/2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0,结果怎样呢?这位学生一一把问题解决了,这课叫我终生难忘,这位学生不仅给学生上了一课,而且给我上了一堂示范课,这里正说明这位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有一次教学中,我也深深地被上了一课当时正好学习《圆锥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课前阅读,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当时有一位学生立即站出来问“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重读课本的兴趣,学生们边读边拿着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进行讨论。这时,一个聪明的学生站起来了说:“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令我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要说,这时大家把目光都转移到这位同学身上了,那种目光代表什么可想而知。这时他毫不紧张地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切开,那么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你看学生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了同一圆柱体计算公式: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
(三) 课末整理阅读
在课堂的反馈回授阶段,我们尽可能给学生产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在应用之前,应该让学生回忆一下先前阅读过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记述下来,这样用的得心应手,体验到课堂阅读后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进而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把短暂的阅读发展为持续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近尾声时,老师说:要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这个圆怎样画?请同学们想办法。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的波澜,纷纷发表自己对书本知识应用的想法。进而,学生从“会读 ”逐步转变为“读会”。
(四)课后研究阅读
阅读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例如,在阅读“梯形面积计算”内容是,首先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语言和字母表示出公式,再阅读语言如何应用,最后与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进行比较,使知识连成线,结成块。有的教学内容需大声阅读、有的需小声阅读,有时还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阅读方法,总而言之,阅读无固定模式,能发挥它最佳优势的阅读是最好的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应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本与思考问题、尝试练习、分析讨论紧密结合。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思考题,尝试练习、分析讨论等环节的教学,使这几个环节紧密结合。
1、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对学生的阅读能起导向作用。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能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使阅读有明确的目标。
2、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准备题、例题的括号内,横线上作一些尝试训练,使刚刚获得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碰到一些障碍,应让同学在一些疑难问题上展开讨论。在阅读课本、分析讨论这两种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有条件,应把阅读教学向课外辐射,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教科书的学习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数学读物的主动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大的增加,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相信,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将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无疑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会有一群优秀数学阅读者飞翔在数学世界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