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二、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三、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扩展资料: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参考资料: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6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

1.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针、设问、反问;

2.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3.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4.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以小见大、以景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

扩展资料: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01

常用表现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拟人、双关、反复、夸张、互文、设问、烘托、抑扬法多、角度描写等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04

1、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艺术创作,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5、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或兼有“比”的意味。

6、用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扩展资料

一、正衬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构成的衬托。它包括两个方面:

1、 以“乐”衬“乐”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由尾联可以看出。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2、以“哀”衬“哀”

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诗人凄苦的心情。

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构成的衬托。这种衬托包括四个方面:

1、以“乐”衬“哀”

杜甫的一首《绝句》:“碧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是美好的春景,可后两句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而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2、以“哀”衬“乐”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且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的,就全然不是悲哀之景了。

3、以动写静

即用动态景物来表现寂静。王维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之动来反衬萍池的幽静。

4、以声衬寂

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诗人在空堂独坐,夜深之时,听到了秋雨中山果从树上坠落的声响,昏暗不明的灯影下草虫的哀鸣。用果落、虫鸣之声来写静,更显得寂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第4个回答  2019-05-11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扩展资料: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