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谁写的好一些,看哪个呢

如题所述

中国通史类书籍版本众多,令人眼花缭乱,有国人写的,如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也有国外汉学家写的,如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等等。众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荐?
我们邀请了几位资深书评人回答这一问题,意见仅供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段位,斟酌选择书籍。
张明扬 资深书评人、作家
读历史的话,我其实不是那么推荐通史类书籍,断代史(唐史明史)专门史(军事史经济史)读起来更有收获一些。按我个人的喜好,“断代史”我都觉得有点大了,专门看本《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强调的是学术界的“定论”,给作者的发挥空间并不大,写作者那些很别具一格但有争议性的观点很难“尽情发挥”。
第二,随着学术的精细化,一个人能够精通数千年中国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理由怀疑,当代史学家写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凑为主。因此,这些年出版的几套新版通史都是“集体创作”,更准确的说是,每个作者完成一本自己专业的断代史写作,最后“合”起来称为一“套”通史。
基于我以上说的这两点,我就“勉为其难”的评点一些版本的通史书籍吧。毕竟,读史如果要入门,先提纲挈领的“纵览”一下中国历史,也没有什么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门书,浅显易懂,虽然史观和很多历史叙事有点陈旧了,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了。当然,这种历史“蒙学”书我了解的不多,欢迎大家补充,更新。
2、《国史大纲》,钱穆著
大师之作,当然很好,个人感情很浓烈,主张用“温情与敬意”看中国历史。但问题是,你真的有能力有兴趣啃完两本“竖排繁体”,并且文字不那么白话文的大书么?书是好书,但也要挑适合自己的,绝对不是什么入门书。
3、《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大师之作,还是那个问题,你确定能充满求知欲的一直一直读文言文么?
4、《中国史纲》,张荫麟著
被誉为天才之作。但这本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史”,张荫麟先生英年早逝,这本书只写到东汉。
5、三套老外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和《讲谈社中国史》都是我之前所说的“集体创作”,既可以整套作为通史来购买,也可以挑几本作为断代史来购阅。这种“断代史”式的创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专业性,每段历史都可以挑选第一流的学者来写作。

《剑桥中国史》
无论从学术影响还是作者的咖位来看,《剑桥中国史》都是最一流的,严重推荐购买,唯一的问题是,还没有出全;《讲谈社中国史》也值得推荐,日本学者看写中国史会有些很奇特的化学反应,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戏份,可以看作某种意义的“东亚史”;《哈佛中国史》我不太喜欢,作者水平良莠不齐,通俗有时容易流于浅显。

《易中天中华史》
这就是传说中一个人写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还没有出完,现在最新应该出到第十九本《风流南宋》。一个人写这么大的书,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创性”了和学术性了。
资深历史爱好者就不要买了,买了肯定骂,不过,这套书虽然不可能有惊喜(一个人写这么多,你惊喜给我看啊),倒是很不错的入门书,一点也不晦涩,而且史实靠谱。就是,你确定你这么这么爱读书,能看完这套最后可能会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议是,这套书很适合拆开来买几本你有兴趣的,易先生写三国和两汉还是挺不错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吕思勉撰写的中国通史共计两种,一是《白话本国史》,二是《中国通史》或《吕著中国通史》。前者出版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属早期作品,后者分上下册,上册出版于1940 年,下册出版于1944 年(开明书店),属成熟期作品。从品质上讲,显然以后者更胜一筹,可作为阅读中国通史的首选,其优点是清晰,尤其上册,分作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等十八条目,千年沧桑,一目了然,缺点则是单薄,这由其写法所决定,以区区两册,论上下数千年,只能长话短说,所以此书只适合入门(其文言写法对一些读者而言也许是一种障碍),而非深造。
张荫麟《中国史纲》
如果说吕思勉的成就,更多来自后天努力(相传他把二十四史读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当世不作第二人想),那么张荫麟的成就,更多来自天纵英才(张荫麟天资之高,连陈寅恪都叹服不已,《哭张荫麟二首》有“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之句)。吕思勉出版《白话本国史》那年将近四十岁,张荫麟的寿命却止于三十七岁,写作《中国史纲》之时年仅三十,惊才绝艳,并世无双。对于这本书,无论文采还是见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怎么誉美都不过分,至于缺点,只能归罪于苍天或命运,造化弄人,使张荫麟英年早逝,导致《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沦为残篇。

钱穆《国史大纲》
与吕思勉《中国通史》相反,钱穆《国史大纲》适合深造而非入门。作者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似乎太深了,从而积淀为一种成见,这容易误导初学者,却不妨作为研究者的靶子。
傅乐成《中国通史》
这本书的优点是老实,缺点也是老实,最适合作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过范文澜、翦伯赞之流的中国通史之毒。
陈恭禄《中国通史》
陈恭禄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名字,他在民国学界,一度光焰万丈,1949年后却几乎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身名俱灭的同时,作品随之蒙尘,事实上,他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较之同名著作,毫不逊色。拿《中国通史》来说,“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兼备”,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不过这本书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吕思勉《中国通史》一样,所采用的文言写法,可能令今天的读者望而却步,第二此书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属于成稿,后四十篇则据作者遗稿整理而成,这中间的断裂,终归是一个遗憾。
《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按计划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于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过,哪怕经历了四十年之久,这十六卷还是没有出齐,《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和《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剑桥中国上古史》《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译入大陆,通史之“通”,名实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书的毛病,一样不缺。当然,论分量和深度,无论中西,此书都首屈一指。
《讲谈社中国史》
讲谈社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称作通史,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写完,后者没有出完。这套书共十二卷,大陆只引进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龙的胎动:毛泽东与邓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优点,一是通俗(立足于大众路线,所预期的读者应在高中生和大学士之间),二是详尽,三是美观;至于缺点,一来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论,二来各卷之间良莠不齐,譬如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翻译有问题,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写法有问题,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则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译,应为“帝制中国史”或“中华帝国史”,由此可知它所书写的时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共和落地。从这一点上讲,这套书并非通史。它最大的优点即脉络清晰,尤其对比剑桥和讲谈社中国史。缺点则有两个,一是定位不准,力求通俗,实则学究,若谓剑桥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学院,讲谈社中国史的预期读者在大众,它则徘徊于二者之间,注定尴尬;二是品质问题,前三卷作者叫陆威仪,以他的历史功底,写秦汉一卷已经相当勉强,再让他写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赶鸭子上架,结果把丛书品质直接拉低了一个档次。

问题里提到的这些中国通史类书籍,的确可谓是各有千秋。
先说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集中于论述文化史,下册则是介绍政治史。吕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经济社会无所不包,每一个专题都论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窥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无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编也采取论史结合的方式,很多评论见地不俗。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在于其上编采取的是专题串讲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没有太多展开,而下编以时间为序的政治史论述,又过于简略。读者更适合通过这本书,对于中国历史,建立起一种通盘性的认识。
再说钱穆先生的这本《国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切入点,跟吕著类似,同样是比较宏观和大脉络的论述,其中对于政治制度演化变迁的论述最为详尽和精彩,很多内容,跟钱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对照阅读。而就缺点而言,首先,钱先生采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论述,而且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的版本仍然多为繁体字竖排,这点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不适应。同时众所周知,钱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因此在论述当中,他多少对于中国历史的很多方面褒奖有余、批判不足,不够客观。而且由于钱先生的这种立场,他对于元代和清代的论述也过于否定,跟历史的真实面貌有一定距离。

再来说海外汉学家写的这三部中国史。先说剑桥中国史。这部中国史的篇幅和体量是最大的,作者队伍也最为权威和庞大,其学术性,在三部中国史当中,也是最强的。如果是搞学术研究或者是历史的发烧级爱好者,还是推荐慢慢啃这部剑桥中国史,虽然全部读完,可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其体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适合历史的普通爱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系列和哈佛中国史的体量,更适合普通读者和爱好者阅读,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后2卷大陆版没有引进),后者是6卷,都是相对可控的体量。讲谈社这套书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和相对浅显,感觉比较适合入门级读者,但由于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这10卷当中,的确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写作水平和可读性差距很大。讲远古和春秋战国的前两册更像是学术笔记,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欠缺;写秦汉、隋唐、明清的这三册可谓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视角独特,分析全面,文笔生动,值得推荐;而写晚清民国的最后一册则没有走出传统的窠臼,跟一般史书和教科书区别不大。
而哈佛中国史尽管比讲谈社这套书的学术性,整体而言,要更强一些,但由于其作者多为擅长叙事的西方中国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读性和阅读体验上来说,比起讲谈社这套书,可能还要更胜一筹。相对于国内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账式按部就班的论述,哈佛中国史却是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强调叙事性,侧重于对政治史之外,社会史、文化史的论述。无论是对于各种历史素材的灵活运用,还是其深厚的历史学想象力,这套书都是可圈可点。当然,哈佛中国史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存在为数不少的史料征引和细节上的小差错。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套书仍然非常值得推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2
范文澜的不错,是我的历史启蒙书.还有就是看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这两位的书册数有些多。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简洁一些,而且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设有专题阐述,读后可以对历代情况有个大概把握。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吕思勉先生:《白话本国史》、《中国社会史》
柳诒徵先生:《中国文化史》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22

追答

看吕思勉的吧,前半部介绍几千年来的宗教,婚姻之类的文化史,下半部就是正常的政治史或者是钱穆的国史大纲,看图。

第3个回答  2015-08-22
司马迁
第4个回答  2015-08-22
我。
相似回答